咏怀古迹其三赏析_咏怀古迹其3

每日诗词
2024 05-26 11:27 点击: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_咏怀古迹其3

       对于咏怀古迹其三赏析的问题,我有些许经验和知识储备。希望我的回答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1.ӽ???ż?????????

2.“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是什么意思

3.咏王昭君的七律诗

4.《咏怀古迹》其三的千古名句是?

5.读唐诗 学写诗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_咏怀古迹其3

ӽ???ż?????????

       《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此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亦与此意相接近。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一下之后,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

       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

       想到这里,这句诗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

       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晋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相传“昭君在匈奴,恨帝始不见遇,乃做怨思之歌”。(《琴操》)此联写得真切率直,说的是千载之下,人们分明能从昭君演奏的琵琶曲中,听到她那无穷的怨恨。

扩展资料:

       《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

       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是什么意思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原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出处:唐代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诗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群山万壑赴荆门”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群山万壑”本是静态的,不会“赴”荆门的,但是由于它的延绵不绝,像是赶往荆门一样,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形象的表达出它的这个特点。

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王昭君的诗,开头两句点出王昭君家乡的环境:群山万壑延绵,昭君家乡的村庄犹在,但是接下来就点明昭君此去和亲的凄惨:紫台连接大漠,如今只剩青冢一座独对黄昏。接下来两句写的是昭君的美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说不肯向画工行贿而被画工报复,导致汉元帝不知昭君美貌而被下诏和亲,也有说是此)而被迫出塞,导致了昭君满心怨恨,只能在月夜里环佩叮当化为归魂。最后两句以琵琶乐曲将昭君的怨恨传之千载收束全诗。诗写得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咏王昭君的七律诗

       意思是: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出自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如下:

       咏怀古迹(其三)

       作者: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译文: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

       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

       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4、赏析: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信然。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5、作者: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生于中国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又被称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虽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咏怀古迹》其三的千古名句是?

       咏王昭君的七律诗有《咏怀古迹·其三》《王昭君》《相和歌辞·王昭君》等。

       一、“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1、释义:

       千山万山犹如波浪般奔赴荆门,王昭君出生的乡村,如今还保留在原处。当年昭君从紫台出发,一直通向塞外的沙漠,然而现在只有昭君墓独自对着黄昏。

       2、赏析:

       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写明了王昭君出生的地方。该句以一个“赴”字,极为形象地写出了荆门周围多山的地形特点。颔联是“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不愧是诗圣,最得诗人之体,仅用这两句就极为深刻地概括了昭君悲剧的一生。

       清代学士朱瀚评价道: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其实不单如此,句中的“朔漠”“青冢”“黄昏”等字词,皆是练字极其精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李白《王昭君》

       1、释义:

       昭君轻轻拂去了玉鞍上的尘土,她上了马,号啕痛哭,红颊因哭而变得通红。如今,她是汉宫中的一位妇人,但明天,她将成为胡人的妾室。

       2、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昭君的悲情命运。昭君原本是中国汉朝的宫廷女子,但因战乱被迫嫁给了匈奴的单于,成为他的妾室。诗中的画面通过对她上马的瞬间进行描写,强调了她的离别和哀伤。

       她的红颊是因为哭泣而变得通红,突显了她的悲痛之情。整首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传达出昭君命运的戏剧性和悲剧性。这也反映了唐代诗歌中常见的关注个人命运和情感的主题。

       三“琵琶马上弹,行路曲中难。汉月正南远,燕山直北寒。”——董思恭《相和歌辞·王昭君》

       1、释义:

       弹着琵琶,骑马前行,路途中颇为曲折。汉江的月亮正在南边遥远的地方,而燕山在北边,寒气逼人。

       2、赏析: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白居易在旅途中的景物和心情。琵琶的声音伴随着行进,表现出一种旅途中的孤独和思念。汉江的月亮在南边远远的地方,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离开家乡,离开了汉地。而燕山位于北方,象征着北方的严寒。

       这两句诗通过景物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恋之情。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离别之苦和旅行的不易,反映了唐代诗歌中常见的离愁别绪主题。

读唐诗 学写诗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名句赏析: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群山万壑赴荆门”,是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咏怀古迹五首

        其三

        杜甫(唐)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紫台:汉宫。

        连:通、到。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省识:旧识。省:曾经。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译文:

        群山万壑奔赴荆门而去,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离别汉宫直通向塞外沙漠,只留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只依画图哪里能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的魂魄归来。

        千载流传的琵琶声,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的悲愤。

        赏析:

        ? 组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夔州。意在抒怀。这是五首中的第三首,咏怀的是远嫁和亲的王昭君。

        ? 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此联极有气势,“群山万壑”赴荆门而来,只为一人,仿佛去赴一场盛宴。诗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群山灵气,万壑也似乎鲜活起来,“赴”字极具神韵,极为生动而形象。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荆门一带层峦叠嶂,山势险峻。下半句笔锋一转,语气归于平淡,只是写王昭君先前所住的村庄还在,不觉让人感叹物是人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昭君的无限同情。

        ? 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此联寥寥数字,道出王昭君的一生,又极符合史实,可见诗人炼字之功,“一”“连””独“”向“几字,将昭君远嫁时的不舍却又无可奈何,别无选择的绝望,刻画得淋漓尽致。”青冢向黄昏“更是寂寞悲凉,大漠茫茫,思念茫茫无绝期。

        ?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诗人直指汉元帝的无能、荒*、昏庸,毕竟和亲对于朝廷来说并不是一件体面的事情,王维曾有诗云:“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汉元帝只是通过一张图画去断定昭君的容貌,如此草率,而造成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寂静的月夜,传来清脆的环佩声,应是昭君的魂魄归来吧。昭君生前不能如愿回到日思夜想的故国,死后魂魄也要伴夜月而归,诗里饱含着诗人深深的悼念。

        ? 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年以来,从悠悠的琵琶声里,人们仿佛还能听到昭君无穷的怨恨。诗人咏怀昭君,为昭君而悲,实则为自己而悲,昭君拥有落雁之美,却不为人识,自身空有报国之志,满腹才华不能为君所用,与昭君一样抱恨终身。

       参考书目:《杜甫集》杜甫著 张忠纲解读 袁行霈 主编

        参考网站:古诗文网

       好了,关于“咏怀古迹其三赏析”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