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大家聚集在这里共同探讨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的广泛内容,我将用我的知识和经验为大家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回答。
1.早寒江上有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早寒江上有怀的背景 孟浩然
3.早寒江上有怀 和 无题 2首诗的赏析
4.《早寒江上有怀》属于古体诗还是律诗?
5.早寒江上有怀的赏析
早寒江上有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早寒江上有怀》是怀乡思归的抒情诗,表达了诗人既想当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原文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译文: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我家就在弯曲的襄水边,远隔楚地天地云海茫茫。思乡的眼泪在异乡流尽,遥看天边的归来孤帆。风烟迷离渡口又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早寒江上有怀的背景 孟浩然
早寒江上有怀这首诗的名句是 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①选自《孟浩然集》。②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③雁南度:大雁南飞。④襄水曲:在汉水的转弯处。襄水,指汉水,流经孟浩然的家乡襄阳(现在属湖北)。曲,曲折转弯处。⑤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⑥天际:天边。⑦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⑧平海夕漫漫:形容长江水势很大[编辑本段]译文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 我家在弯弯汉水转弯处,远望楚天云海迷迷茫茫。 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一叶孤帆在天边飘荡。 迷失道路问渡口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流淌。[编辑本段]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尽”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又到哪里去问路呢? 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有着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可能作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此诗的最后两句既实写当时情形,又隐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 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本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孤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解说]秋风起,树叶飘落,大雁南飞,诗人在长江之上遥望云端,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想象远处云彩之下也许就是襄水边的家乡。看到孤帆从天边驶过,勾起他乘船返乡的念头。但江水漫漫,到哪里去找渡口呢?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返乡的愿望一时还难以实现。 [赏析] 此诗也是孟浩然漫游途中所作。“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两句缘鲍照“木落江渡寒”,树叶飘零,北雁南飞,江上早寒,一片落寞秋景。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此诗的最后两句既实写当时情形,又隐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
早寒江上有怀 和 无题 2首诗的赏析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 《早寒江上有怀》、 《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碌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 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清代潘德舆曾指出:"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然而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
孟襄阳虽为唐山水诗之始创者,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下,何也?一 因其才气不殆,二因其诗意常未若王维高远。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 甘,此情多发之于诗,令其诗每有寒俭处。而王摩诘一生出仕入仕,几 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无迹可寻。
虽则,孟诗亦自有其过人处。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 不减王维。如"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 舟"等句,真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编辑本段]原文 早寒江上有怀 ①
木落②雁南度③,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④, 遥隔楚云端⑤。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⑥看。
迷津⑦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⑧。 [编辑本段]注释 ①选自《孟浩然集》。②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③雁南度:大雁南飞。④襄水曲:在汉水的转弯处。襄水,指汉水,流经孟浩然的家乡襄阳(现在属湖北)。曲,曲折转弯处。⑤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⑥天际:天边。⑧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⑧平海夕漫漫:形容长江水势很大 [编辑本段]译文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
我家在弯弯汉水转弯处,远望楚天云海迷迷茫茫。
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一叶孤帆在天边飘荡。
迷失道路问渡口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流淌。 [编辑本段]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尽”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又到哪里去问路呢?
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有着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可能作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此诗的最后两句既实写当时情形,又隐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
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本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解说]秋风起,树叶飘落,大雁南飞,诗人在长江之上遥望云端,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想象远处云彩之下也许就是襄水边的家乡。看到孤帆从天边驶过,勾起他乘船返乡的念头。但江水漫漫,到哪里去找渡口呢?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返乡的愿望一时还难以实现。
[赏析] 此诗也是孟浩然漫游途中所作。“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两句缘鲍照“木落江渡寒”,树叶飘零,北雁南飞,江上早寒,一片落寞秋景。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此诗的最后两句既实写当时情形,又隐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
《早寒江上有怀》属于古体诗还是律诗?
1.译文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
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编辑本段]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尽”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又到哪里去问路呢?
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有着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可能作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此诗的最后两句既实写当时情形,又隐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
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本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解说]秋风起,树叶飘落,大雁南飞,诗人在长江之上遥望云端,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想象远处云彩之下也许就是襄水边的家乡。看到孤帆从天边驶过,勾起他乘船返乡的念头。但江水漫漫,到哪里去找渡口呢?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返乡的愿望一时还难以实现。
[赏析] 此诗也是孟浩然漫游途中所作。“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两句缘鲍照“木落江渡寒”,树叶飘零,北雁南飞,江上早寒,一片落寞秋景。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此诗的最后两句既实写当时情形,又隐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
2.无题
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的爱情诗。
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辛酸。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又能怎样呢?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第二联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上句以丝尽而死的春蚕,表达自己情丝(思)之缠绵不尽,到死方休;下句则以泪尽而灭的蜡烛,象征自己相会无期的悲哀之泪和爱情的终生不渝。
第三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下句则直接写出年轻女子寒夜相思的悲凉情境,深夜沉吟,孤寂无伴,会感觉月光的刺骨清寒。细腻地描写对方的愁苦,可见诗人对女方的体贴入微,也就更加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深挚。
尾联诗人运用了"蓬山"、"青鸟"的神话传说,寄托自己对爱人的抚慰和深长情意。尽管爱情之路困难重重,相爱的人相距遥远,诗人仍然相信他们的坚贞爱情将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一定会有人像殷勤传书的"青鸟"一样,为他们传递讯息,使他们情意绵延,永无尽期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早寒江上有怀的赏析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诗作属于律诗中的五言古律。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与古体诗最大的区别在于字数、平仄对仗以及风格。前面两个区分因素都好掌握:在字数上,古体诗字数、句数都没有严格要求,律诗却必须是五言或七言,均为八句,四句称绝,八句以上称排律;平仄对仗的情况复杂一点,但也是诗歌本体上的特点,简单说来,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之内,要求平仄相对,从第二句开始到末句,二、三句,四、五句,六、七句的平仄要基本符合,这是律诗中的“对”和“粘”,对仗则不多说了,一般要求颔联和颈联须严格对仗,包括字数、词性、结构的相同和意义的相近或相反。
在风格上区分律诗和古体,则困难得多,但也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循。总体说来,古体起句用“赋、兴”的方法较多,而律诗要求起句入题,既概括提携又引出下文,而后面还有“承、转、合”的层层递进;古体一般随性爽利,大开大合、起落无常,律诗受篇幅和内容限制,显得精密巧妙;古体词句超迈豪放的多,律诗词句字斟句酌的多……另外还有很多区别的方法,不逐一阐述。
再来看这一首,虽然从形式上来说,和别的律诗有一些不同,最明显的体现在第六、第八句结尾是仄音,但并不影响它成为一篇优秀的律诗。“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两句就把“早寒”、“江上”的诗题包容概括,引发诗人对“我家”的思念;“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是典型的流水对,就把“有怀”的对象点明;“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对仗工整,是本诗中的名句,也是形容乡愁不绝、羁旅孤清的千古绝唱;“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前者已露结意,“欲有问”就是想寻求漂泊羁旅和孤独心灵的归宿,可只见“平海夕漫漫”,更添悠然无尽之感,令人倍觉神伤。
综上所述,这是一首不拘泥于既有格律、具有古体风格的律诗,也就是古律。
附几首不同诗体的对比例子: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赏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古体 (李白《古风》之十九)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五律 (王湾《次北固山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词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都是五言,可以好好体会几种不同诗体的风格差异。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译文]: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海迷迷茫茫。思想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一叶孤帆在天边徜徉。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题解]:
本诗是诗人离开长安东游吴越留滞江上而作的思想诗,诗真切描写江上早寒的凄清景色,描写诗人船上思念家乡的愁苦心态,表现了诗人怀乡思归的无限怅惘之情和人生失意的郁闷。
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何况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呢!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本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今天关于“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