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关于“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知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讷于言而敏于行 ”和“敏于行,慎于言”一样吗?讷什么意思?敏什么意思?慎什么意思?
2.君子言出必行,戒轻诺寡信---学《论语?里仁第四》第二十四章
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德不孤,必有邻。
4.讷于言而敏于行如何读、意思、出处?
5.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是什么意思 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的出处
6.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是什么意思
“讷于言而敏于行 ”和“敏于行,慎于言”一样吗?讷什么意思?敏什么意思?慎什么意思?
这两句表达的意思相近,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意思是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讷(nè):说话迟钝的意思。敏即敏捷,奋勉的意思。敏于行,慎于言的意思是办事勤勉,说话谨慎。慎即小心、谨慎的意思。讷于言而敏于行出自《论语·里仁》篇,原句就是此句。而敏于行,慎于言出自《论语·学而》,原句是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白话文意思是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
扩展资料
这两句话都出自《论语》的不同章节,是来自于孔子的言行之道,除此句之外,还有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因为行难言易,所以孔子向来主张言从迟而行求疾。
世人多是先言后行,且能真正行者少之又少,多是只言不行。孔子认为人的办事能力和语言能力往往是不相称的,会说的人不一定会做,会做的人不一定会说,既做得好又说得漂亮的人实不多见。孔子主张“讷言”,他着重于行动,着重于深思,鄙于张扬。勤于思敏于行,讷于言敏于行。
讷于言有两层含义,首先提醒我们少说话。当然,少说并不等于不说。正所谓言多必失,祸从囗出。其次,要求我们少说空话和大话,空话废话毫无意义,而吹大话,最终只能使自己成为别人的笑柄,就像纸上谈兵的赵括。孔子一向反对多言,并且一再告诫弟子们话应当少说。
孔子不仅强调“讷于言”,更强调“敏于行”。是因为说大话容易,做成事困难。任何事物都处在时时变动之中,眼前有利,并不代表将来有利:对有些人有利,并不代表着随社会大众有利。不加深思和认真实践,很难理解做事之难,也不会有长远眼光。
君子言出必行,戒轻诺寡信---学《论语?里仁第四》第二十四章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注释 讷nè:讷,言难也.――《说文》.不善于讲话,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敏:敏,疾也.――《说文》.聪明,机智,迅速,反应快.意译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意义君子说话的时候要谨慎,而在行动的时候要积极.直白点的;管好自己的嘴巴,做好自己的事情要积极的哦!出处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德不孤,必有邻。
今天学习了《论语 里仁第四》第二十四章: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是迟钝,谨慎之意。敏是敏捷之意。这章意思是:“君子常想言语迟钝,而做事敏捷。”孔子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认为当时的人轻于承诺,惰于实行,因而警戒学生们要重然诺,言出必行,不要去吹牛。
老子也说过,轻诺必寡信。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言多行动就会跟不上,承诺必然无法兑现。是故阴符经曰,“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要集中时间精力、各项资源才可能做到精湛,才可能“用之则行”,关键在言出必行才能成功兑现。所以孔子教育的或不只是修养,也应该是方法论,“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方法。
这里的“君子”可以说是在理上顿悟,还在事上渐修的人。他是告诫弟子不论哪件事,知道并不等于能够真正做到。也就是说,你知道很多,是大学问家,也有相当的体悟、体会,但未必能真正做到,少说(即讷于言)而多做(即敏行),方为真修也。
若只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而做不到,只是头脑的知见、观念,若四处宣讲不讷言,不仅不能协助他人开启其本自具足的本心、本性,有时候还会引导人们走上歧途。
很多人一辈子学习做事,只是多些知见、知识,多了银行账户上的几个零,到处去展示我是、我能、我慢,而智慧没有真正开启,其实是浪费生命。
还有更深层的意思,“讷言”、“敏行”讲的只是一件事上。深观“欲”字、“而”字,从中便知,在做具体某一件事时,少说或止语,全然活在每个当下,全神贯注地做好当下的每一个动作即敏行,生命才得以全然的绽放,有了无限的可能。
讷于言而敏于行如何读、意思、出处?
?《论语》里仁篇第四?-?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欲:想要。讷:谨慎、迟钝。敏:周密、迅速。君子想要达到说话谨慎迟钝的样子,但是做事周密快速。
我们提到欲,通常都是讲欲望,比如名、色、财、食、睡,想要穿得更好,吃得更好,拥有更多的财富,有更好的工作,有更好的车子,这些都是欲望。可是这里的欲很有意思,这是君子之欲,君子想要达到说话谨慎的样子,而做事是周密迅速的。君子之所求和小人之所求完全不同,修身之前,我们的所求都是向外求,都是求外在的财富名利;而懂得修身后,君子都是向内求,想要达到的是讷于言,敏于行,君子之求都是用来提升自己的内在。
“讷于言,而敏于行”,一直是儒家文化的主体思想,也是一直用来要求君子,用来提升内在的准则。上一讲,我们讲过“古者言之不出”,一个君子是不轻易讲话的;这一讲,我们讲到“讷于言,敏于行”,这两讲都是在讲谨言慎行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口才很好,能说会道,彰显自己时,一定会招人反感。
生活和工作中,这样的人非常多。比如有的父母就是一边做事情一边唠叨,一边做着家务一边不停地说着自己有多辛苦,这时就会出力不讨好。企业中也是如此,有的人可能口才很好,也确实很努力地做事,但是喜欢一边做事一边彰显自己,这时虽然事情做了,但由于他一直在邀功,一直在说自己做了多少事情,就会让人感到反感,尤其是嘴里不停抱怨的人,不停地以口才压制别人的人。
有的人口才好,和朋友相处时,总想从话语上占上风,这时别人说不过他,就会招来对方的怨恨。在家庭中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一边做事一边不停地讲,就会让对方记不住我们的功劳,只记得我们的唠叨、抱怨和过失。企业中更是如此,我们要懂得少说话多做事。
我们这个时候再来看“讷于言,敏于行。”如果我们做事是非常周密迅速的,同时嘴上也没有讲太多的话,从不邀功,这时别人就会觉得意外、惊喜和舒服。企业中同样也有这样的人,自己做了很多事,可是从来不邀功,这时领导和同事反而会看在眼里,认为这是一个优秀的人。
家庭中也是一样,有的父母任劳任怨,为家庭付出了很多,做了很多事,可是从不邀功,不会讲太多,这时我们反而会赞叹、喜欢和尊敬我们的父母。我们身边的朋友也是如此,有的朋友很热心,总是从行为上帮助别人,可是从来不邀功,也不会在言语上占上风,我们反而会喜欢这样的朋友。这样的人具备君子之风范,都是内心有仁德,内心很善良的人。
我们学习儒家文化后,要不停地要求自己,让自己的内在变得有仁德,同时我们也要懂得识人之道。我们学习首先是为了提升自己,同时也是为了看清楚身边的每一个人。当一个人内在有仁德,有君子之风范时,我们可以与之亲近。?
但是这句话,我们不要理解偏了,孔夫子告诉我们“讷于言,敏于行”,但自己又不停地讲了很多话,所以这时我们要懂得口才的用处,其一,做老师的人,口才要好;其二,在某些专业领域,口才要好,比如辩论、演讲。
这时我们再来注意一个词,即刚才提到的“师者”,首先师者不只是老师,它并非指一种职业,而是一种行为,作为师者,讲话的立场是不同的。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做师者的时候呢?比如同事不会某个专业技能,如果我们会,这时我们就是师者。当我们作为师者时,我们讲的话不会招人讨厌,因为此时我们内心有仁德,我们是为了教会他人,而非彰显自己。
这是内心有仁和没有仁的区别,比如我们教别人一件事,当我们内心有仁时,我们是为他人着想,是希望他人听清楚,听明白,从而改变自己,这时我们作为师者,一定不会招人反感。
我们再来说讷于言的“言”。言语分很多种,有的是抱怨的,有的是负能量的,有的是彰显自己的,有的是压制别人的,有的是给自己表功的,有的是伤害他人的,这些都是言语。但是一个内心有仁德的君子,作为师者时,说出来的言语是帮助他人的,是鼓励赞美他人的,是正能量、导人向善的,都是在考虑是否对对方有益。同样是言,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核心的根本在于内在是否有仁。一个内在有仁德的人,不会轻易讲话,只有在对方有需求时才讲,对方没有需求则不讲。因为有仁德的人,说话不是为了彰显自己,而是考虑是否对他人有益,所以在恰当的时机才讲话,并且讲话是讷于言的,讲的每句话都是小心谨慎的样子,因为怕误人慧命。
越是内心有仁德的人,越不会轻易讲话,因为讲出来的话都在考虑是否对他人有益。我们在生活中,要懂得讷于言而敏于行,做事要快速周密,让他人放心,通过做事帮助更多的人,但是讲话要小心谨慎,以免无意之中伤害他人,这恰恰是内在仁的体现。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孤:孤立。邻:有人亲近。一个人如果有仁德,就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亲近。
因为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会帮助他人,做对他人有益的事,这时一定会有人愿意来亲近,一定不会孤独,这是一个回应的原理。比如我们不停地帮助他人,不停地仁爱他人,这时必有回应。同样,如果我们做的都是伤害他人的事,做的都是欺负他人的事,也会有回应,也一定会有人来欺负我们,我们也一定会被孤立。
比如有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中被孤立,实则就是因为内在没有仁德,因为从来没有帮助过别人,从来没有想着利益别人,所以怎么会不被孤立呢?被孤立的人,往往性格都颇为古怪,或者不喜欢表达自己,也不愿意主动帮助他人,所以才被孤立。
当我们在生活中被孤立时,不是抱怨别人不理自己,不是抱怨社会不公平,而是要看看自己是否帮助过别人,我们要懂得调整自己,如果我们不帮助别人,别人为何要与我们亲近呢?
我们会发现,经常行善的人,就会有人愿意亲近;热心的人、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就会有人愿意亲近,所以当我们被孤立时,实则是因为自己没有仁德。我们不是抱怨社会不公,也不是抱怨别人不理自己,而是要思考自身的原因,如此才能增加我们的仁德之心。
我们再讲第二种理解方式,把“德”字单独拿出来,德,不孤,必有邻。德,是不孤独的,同样仁也不孤独,义也不孤独,爱也不孤独,善也不孤独,反之,恶也不孤独,恨也不孤独。如果我们有德,有德之人就会和我们产生共鸣,因为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我们称为同气相感,同义相亲。
如果我们是一个有仁爱的人,有仁爱的人就会来亲近我们;如果我们是一个有仁德的人,和我们在一起的人就会被我们激发出仁德之心;如果我们是一个善良之人,和我们在一起的人就会被我们激发出善良之心。
同样,恶也不孤独,如果我们做事总是有害于他人,总是损害他人,这时同气相感,别人也会以伤害的方式来回应我们。当我们恨一个人时,我们也会激发他的恨意;当我们看一个人不顺眼时,其实他看我们也不顺眼。
当我们爱着一个人时,我们会发现对方也在爱我们;我们对一个人好时,对方也在对我们好。同样,我们恨一个人时,对方也会恨着我们;我们讨厌一个人时,对方也会讨厌我们;我们看一个人不顺眼时,对方也会看我们不顺眼。
所以我们给出去什么,就会回来什么。如果我们内在有仁、有德、有义、有善、有道,我们给出去的是道、德、义、善,这时回来的同样也会是道、德、义、善;如果我们给出去的是恨、是抱怨、是恶、是不良的行为,这时回来的同样也会是不良的行为。我们散发的磁场和气场,会激发接触我们的每个人,如果我们散发的是德,就会激发对方的德;如果我们散发的是恨,就会激发对方的恨。
这时我们再来看“德不孤,必有邻”。如果我们有德行,就一定会有人来亲近我们,我们绝不会被孤立。当我们被孤立时,我们要懂得反求诸己,看看是不是自己的行为没有仁德,是不是自己没有帮助和利益过别人,才导致自己被孤立。
如果我们理解了这句话,我们就会懂得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性格孤僻,总是被孤立,我们就要懂得引导孩子,让他的内在有仁、有爱,外在的行为有德,多做帮助别人的事,甚至我们也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做帮助别人的事,当别人表达感激之情时,孩子的心会进入阳光,会感到温暖,如此才能让他的性格不孤僻。
德非常重要,我们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内在的仁德和外在的德行,否则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孤僻。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我们真的要学习《论语》,如果我们不懂得《论语》教给我们的道理,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只是不停地学习外在的方法,孩子内在没有仁德之心,外在没有利他之行,这时又怎么能变得阳光呢?将来又怎么能收获更多的善良,收获更多的仁爱呢?
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是什么意思 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的出处
读音:qín?yú?sī、mǐn?yú?xíng、nè?yú?yán释义:勤于思考,行动要敏捷干练,但说话要谨慎。换句话来说就是,多做多想少说话。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里的"讷"是忍而少言,"敏"是机敏、积极,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要慢慢说,要三思而后说,不要口无遮拦,信口开河;办事情一定要积极敏捷、果敢决断、雷厉风行,不要拖泥带水。不然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却不知所以然,岂不悟人生。误了大事;而做事优柔寡断,机会必将贻误殆尽。"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出自《论语·里仁》篇。意为孔子说:"君子的修养要尽力使自己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
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是什么意思
1、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出自《论语·里仁》。这里的"讷"是忍而少言,"敏"是机敏、积极,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3、人们应该说话谨慎,因为祸从口出,说话不谨慎,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招来麻烦甚至招致灾祸。而做事情则应该干练勤奋。总之是告诫人们要少说话多做事,这也是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应遵循的准则。
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的意思 是: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出自《论语里仁》这里的讷是忍而少言,敏是机敏、积极,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人们应该说话谨慎,因为祸从口出,说话不谨慎,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招来麻烦甚至招致灾祸。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出自《bai论语?里仁》
这里的"讷"是忍而少言,"敏"是机敏、积极,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人们应该说话谨慎,因为祸从口出,说话不谨慎,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招来麻烦甚至招致灾祸。而做事情则应该干练勤奋。总之是告诫人们要少说话多做事,这也是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应遵循的准则。
扩展资料: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论语?学而》中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由此看来,在人生中应该少说多做,这一点孔子与老子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善良而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去与别人辩论什么,不会只用言论去证明自己是正确,即使面对诽谤或人身攻击,他也能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无辜和清白。
忍辱不辩的人往往都是在埋头做事,他必定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
与此相反,那些天天与别人辩论的人并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尽管他们在与别人辩论时处处表现自己的能力,然而真正善良的人不需要用花言巧语去赢得别人赞许,空谈而没有实际行动的行为将一事无成。
修口德就要先远离高谈阔论,不对他人评头论足;真诚待人,与人为善,遇到磨难时忍辱不辩,才是正人君子之所为。
好了,今天关于“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