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出塞_古诗出塞唐王昌龄

诗词归类
2024 06-03 14:57 点击:
古诗出塞_古诗出塞唐王昌龄

       现在,我将着重为大家解答有关古诗出塞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古诗出塞的话题,我们开始讨论吧。

1.王之涣 出塞 解释

2.《出寨》这首古诗

3.古诗《出塞》

4.出塞这首诗的内容

5.出赛王昌龄的古诗

古诗出塞_古诗出塞唐王昌龄

王之涣 出塞 解释

       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原文:

       出塞(又名凉州词)

       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727年(开元十五年)至741年(二十九年)。

       2、赏析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

       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出寨》这首古诗

       出塞王昌龄的古诗如下:

       原文:

       出塞(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只要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创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王昌龄所处盛唐,所以在其边塞诗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但是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古诗《出塞》

       出塞二首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王昌龄

        塞上曲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王昌龄

       塞下曲四首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塞上曲

       王昌龄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出塞这首诗的内容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题解: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出赛王昌龄的古诗

       出塞这首诗的内容如下:

       原文节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创作背景:

       1、《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

       2、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3、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4、组诗的第二首,《全唐诗》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从军行》或《军行》。但《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没有《军行》一首。历来对此诗真实作者存有不同意见。

       王昌龄的诗《出塞》有两首,分别是《出塞二首·其一》和《出塞二首·其二》。

       1、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文翻译: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只要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2、出塞二首·其二

       唐代: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诗文翻译: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骏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声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

       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好了,今天关于“古诗出塞”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古诗出塞”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