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古诗原文及翻译_一去二三里古诗原文及翻译讲解

诗词归类
2024 06-03 17:06 点击:
一去二三里古诗原文及翻译_一去二三里古诗原文及翻译讲解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回答大家关于一去二三里古诗原文及翻译的问题,希望我的解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一去二三里古诗原文及翻译的话题,我们开始讲解吧。

1.“一望二三里”和“一去二三里”两首诗有何准确的出处?

2.有哪些数字古诗

3.一去二三里这首诗的意思 一去二三里古诗翻译

4.哪位告诉我,唐诗《 一去二三里》这首诗到底写了些什么?

一去二三里古诗原文及翻译_一去二三里古诗原文及翻译讲解

“一望二三里”和“一去二三里”两首诗有何准确的出处?

       “一望二三里”出自:邵雍[北宋哲学家]《山村咏怀》。

       原文是: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释义: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一去二三里”出自:徐再思《无题》。

       原文是:

       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释义:

       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人家。

       路过六七座亭台楼阁,周围有十几枝花。

扩展资料:

       《山村咏怀》创作背景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徐再思人物生平

       徐再思(约1280~1330),字德可,号甜斋,浙江嘉兴人,生平事迹不详。钟嗣成曹本《录鬼簿》言其“好食甘饴,故号甜斋。有乐府行于世。其子善长颇能继其家声”。天一阁本《录鬼簿》,除包括上述内容外,还记载他做过“嘉兴路吏”,且“为人聪敏秀丽”、“交游高上文章士。

       习经书,看鉴史”等。这些都说明他在仕途上虽仅止于地位不高的吏职,但却是一位很有才名的文人。其生卒年月很难确定。《录鬼簿》把他列为“方今才人相知者”一类,并说他“与小山同时”。

       张小山生活在元末,据此推算,其生年应在一二八○年以后。他的散曲〔双调·蟾宫曲〕《钱子云赴都》有“今日阳关,明日秦淮”句,既云“赴都”,又点明“秦淮”,很可能已是明初。其卒年疑在一三五○年以后。他一生的活动足迹似乎没有离开过江浙一带。

       清·褚人获《坚瓠集·丁集》说他“旅寄江湖,十年不归”。他的〔双调·水仙子〕《夜雨》“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及〔双调·蟾宫曲〕《西湖》“十年不到湖山,齐楚秦燕,皓首苍颜”等句,均可证实他确曾在外飘泊达十年之久。

       其作品大量是《吴江八景》、《苕溪》、《甘露怀古》等内容。他离开家乡,在太湖一带飘泊,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百度百科-山村咏怀

       百度百科-徐再思

有哪些数字古诗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它的意思是(个人依据高中语文知识翻译,绝无任何参考):我到外面游玩,不知不觉离家已有两、三里地,看到不远处的小村庄里,有四、五户人家已经冒起了炊烟。我信步走来,又看到路边有六、七处精美的亭阁楼台,独自静静观赏,才发现身边的树枝上挂着......八朵、九朵,哦,不,十朵花,真是赏心悦目

一去二三里这首诗的意思 一去二三里古诗翻译

       1,《山村咏怀》宋代:邵雍

       原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白话文释义: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亭台的楼阁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

       2,《绝句》唐代:杜甫

       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白话文释义: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

       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白话文释义: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4,《蜀相》唐代:杜甫

       原文: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白话文释义: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代:王勃

       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白话文释义: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哪位告诉我,唐诗《 一去二三里》这首诗到底写了些什么?

       1、译文: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2、“一去二三里”出自《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

        3、全诗如下: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很小的时候就读过这首诗,现在多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将它选为一年级小朋友的开蒙读物,为什么呢?细细读来,真的看出了一些门道。

       第一是它简约。短短20个字,寥寥几笔,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是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所以,诗的用词也到了简略得不能再简约的程度。你就拿这首诗来说吧,诗中的一个“去”字便有了行动,有了动感;一个“里”字便有了距离,一个“烟村”和“四五家”便有了村落的生气和小村庄的摸样,一个楼台和花,便有了小小村庄的幽雅和静谧,甚至让人联想到淑女摇扇婀娜和书生捧书吟咏的情境。所以我们说,简略的奥妙就是要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揣度的空间,遐想的天地。再加上诗的二、四两句的句尾“家”和“花”同为“a”韵,所以一路读来押韵合辙,朗朗上口。

       第二是它有趣味。据查,这首诗乃北宋理学家邵雍所写。这首诗之所以十分逗趣,那是因为此诗活用了数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逗趣就“逗”在数字上。你看,一首短短20个字小诗中,竟然用了10个依次排列的数字,而且一点也不生硬。可以说,这首诗既是儿童学习一到十这几个数字,熟悉它们的排列顺序,练习书写汉字基本笔画的好课文。这同时可以证明:只要用得好,数字进入文学作品就会增添其特殊的魅力。

       第三是它有意境。意境何来?非常重要的一条是此诗使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所谓“列锦”,就是将几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排列起来构成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谭永祥先生在《修辞新格》中说:“古典诗歌作品里面,有一种颇为奇特的句式,即以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结构组成,里面没有形容词谓语,却能写景抒情;没有动词谓语,却能叙事述怀,这种语言现象……我们把它叫做‘列锦’。”你看!在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诗句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了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说到这里,我更加明白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为什么要将这首诗放在专门的识字教材和词串识字组合成组的初衷和原委了。著名的“系统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也就是说,当这首诗进入了词串识字这一系统的时候,它所拥有的功能就会大大的优于自身原有的功能。

       好了,今天关于“一去二三里古诗原文及翻译”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一去二三里古诗原文及翻译”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