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忙碌,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马致远秋思二首”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1.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意义 江天暮雪马致远赏析
2.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两首小令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分别写下来
3.《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全文翻译
4.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两首元曲哪些有相同之处
5.夜行船秋思马致远原文及翻译
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意义 江天暮雪马致远赏析
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
《夜行船?秋思》是我国著名的元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个曲。详细的称作“套曲”。主要内容是对封建的社会名利做出了狠狠的批判,表达了作者的逍遥自在,及时行乐,还有躲避时政的虚无思想。把一个生活在乱世之中的渺小的文人,内心中的矛盾还有情感状态表达的淋漓尽致。
夜行船秋思图
这首曲的创作背景是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可以说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在唐宋凡是有名的文人。不管在怎么荒唐和满目疮痍的尘世之间,内心总还是有一些功德的理想,但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元代这样,善恶不分,是非颠倒。把文人打入了社会的最底层。
曲中表达了秋天的景色,但是作者其实是在用秋天来暗喻人生的晚景。用来表达人生的晚年像是秋天一样的萧瑟荒凉。所有的字面意思下面实则都有着暗涌的作者情绪。
马致远的秋思在思想内容扩大了散曲的范围,而且还充分的利用了元曲的有点,语言畅快,在艺术等层面上提升了境界不只是一点半点。有很知名的作家点评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在文学史上永远都有非常高的评价,“秋思用唯物的眼光来评价历史人物。”非常难得非常可贵。
还有人评价:马致远著名的《双调?夜行船秋思》属于情真意切的叹世归隐之作。当然也有人说作者对于追求名利的批判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些属于历史的局限。
江天暮雪 马致远马致远一生留下作品无数,足够后人用尽一生经历去拜读,去体会,去感受。比较著名的有《天净沙?秋思》还有一些比如《拔不断》都是非常的优秀之作,当然了作品不局限于几个。还有许许多多的经典之作。比如有一首非常出名的曲名――《寿阳曲?江天暮雪》。
江山暮雪图
江天暮雪是元代的马致远的一首散曲?小令,寿阳曲指的是曲牌名,还有一说把寿阳曲叫做“落梅风”。元曲是有一个宫调的区别的。这首曲的宫调是:双调。
作品原文如下: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一蓑归去。
这首小令用天将暮起笔,为整个小令的时间点名,而且铺垫了一层幽暗的色彩。奠定了整首曲的感情基调;写雪景用乱字突出风的强劲,让读者隐隐有发觉呼啸之声而出。半梅花半飘柳絮,这一句是将纷飞的雪花比作了柳絮,生动形象到极致的表达了雪花狂舞的景象。描绘了雪乱舞的自然景象,还有钓鱼之后归去的人物景象,还抒发了作者心中的凄凉之情。十分真实形象。作者同时寄情于景。孤独,凄凉的情感,还有归隐的意愿。
翻译成现代语,这首曲写大概如下:天色将晚,下起了大雪。纷飞的雪花像是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白茫茫的水天一线。美轮美奂的风景下江面隐隐约约的看见一搜渔船,渔人身穿一件蓑衣。放任船漂流,让它承载自己回家。
马致远是什么作家马致远是元曲作家,著名的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和他们三个并列元曲四大家。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元代兴起的一种诗歌载体,也是一种文艺形式。因为元曲的橘子长短不一,便于记诵。所以也可以将元曲改成歌曲。元代非常盛行。
马致远像
元曲来自所谓的胡乐。最开始实在民间流传开来的,被称之为“村坊小调”。到后来一点点的流传开来之后,元曲开始有着严密的格式定律。曲牌名、定格、押韵等等,但是虽然有着一些规定,并不影响元曲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以发现,同一首的曲牌名,两首曲的字数却不一样。就是元曲的灵活导致的。
元曲可以说是汉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瑰宝。在思想方面和内容还有成就都达到了独有的高峰,所以才能与唐诗宋词并举。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文学里程碑。
元曲的盛行对于我们历史中的民族诗歌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还有这卓越的贡献,元曲刚刚一出现便展现了其茁壮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文人雅士用来寄托情怀的工具,还能反映元代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境,也可以说是元代生活,百姓生活的一个缩影。
元曲由散曲和元杂剧组成。他的兴起,盛行和发展都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因为元曲起先是宋朝的。但是后来在元代才得以发展壮大。而且在元代的成就最为顶峰。所以称为元曲。
唐诗宋词元曲,中华文化宝库的灿烂结晶。
马致远的故事马致远在年少时候非常的好学,上进。被马氏后人以及所有的后人津津乐道,并在茶余饭后的笑谈之中警示自己的子孙后代,向之看齐。
马致远图
据说马致远最开始的名字叫做视远。在自己的家乡就非常的聪明,好学,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为了自己的前程,马致远想要离家去远处学习。临走之前他来到了县城的铁佛寺来拜佛。当时那个寺庙的香火非常的兴盛,里边的僧人也非常多。长老的学问特别高。
拜完铁佛之后,马致远求见了寺庙的长老。说,我叫视远,想要求学,无奈我的家里非常的贫穷。希望长老能赐教我一下想要增长学问。长老看见他非常好学,变他和交谈,教诲他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你既然在东篱出生,志在千里。将来一定能成大器。但是一定记住,不能图富贵,要为了百姓黎民做事。从此之后马致远将名字的视远改成了致远。号称东篱。
马致远前期的仕途并不好。但是非常欣慰的事他闲暇时候创作的杂剧和散曲非常的有名,还有他自己都始料未及的就是他本人取得的文学成就让自己的家乡躲过一场灾难。
明初年间,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让河北河南山东的百姓惨遭杀害。逃亡惨痛不堪。河北的地方到处都是白骨森森。满目疮痍的大地。据说燕王曾经学过马致远的杂剧和散曲。对马致远很崇敬。得到东光是马致远的故乡,便下令。逢马不杀,因此保全了一家老小的性命。
蟾宫曲叹世马致远马致远是元代的著名曲作家,戏剧家。一生留下了无数让后人为之膜拜的作品,著作无数,最为有名的是《天净沙?秋思》,被号称为秋思之祖。当然马致远的作品不仅仅一个。值得后人钻研和称道的也不只有一个,比如还有一些非常有名的作品,《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等等等等作品都是非常难得和优秀的作品。
蟾宫曲叹世图
马致远有过一篇:“蟾宫曲?叹世”,这也是被后人称道了无数遍的作品,原作如下: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东篱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严子陵他应笑我,孟光台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风波。
翻译过来的大概意思是:咸阳是万夫难攻的天险,却因为功名二字,发动了数不清的战乱与干戈,项羽兵败,刘邦成立汉朝。仿若南柯一梦。韩信有着大功,但是却被杀掉的结果,成功也是因萧何,失败还是因为萧何。喝醉了一切便都由他去了。
通幽的竹径之中,有一座小亭,尽头就是庭院,在那里有一个池塘。我醒了的时候吹起笛子,酒醉之后放声高歌。有人嘲笑我,有人支持我,但是江湖如此之大。躲避风波的方法还有许多。
这就是一首至今许多人都念念不忘的作品,可贵的是那份精神寄托,那份洒脱的态度。
马致远都说小眼睛的男生最可爱了,显然,马致远就是小眼睛,加上他微卷的头发和长长的胡须,显得非常的和蔼可亲,一看就是一个与世无争的诗人。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他少年时追求功名,未能得志。曾参加元贞书会,与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等合写《黄粱梦》杂剧。
马致远雕塑
明初贾仲明为他写的《凌波仙》吊词,说他是“万花丛里马神仙”。元人称道士做神仙,他实际是当时在北方流行的全真教的信徒。《录鬼簿》说他曾“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退隐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他的逃避现实的厌世的态度大大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作品除散曲外,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祥。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曾任江浙行省务官。马致远着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梁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后人对他的评价无限之高。
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两首小令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分别写下来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全诗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如下: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扩展资料:
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
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
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百度百科——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全文翻译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天净沙·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痩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从创作时间上看,白朴《秋》诗在前,马致远《秋思》诗在后。明显可以看出马诗有借鉴白诗的痕迹,“老树”意象照搬来了,“寒鸦、孤村”等意象有借鉴也有改变。白朴的《天净沙·春》中有“小桥流水飞红”,马诗又有“小桥流水人家”,也有化用之嫌。马诗选择的时间也与白诗完全相同,即一幅秋日黄昏夕照图。两诗用韵也一样。平心而论,白诗也写得不差,也有“妙笔生花”之美。马诗还有部分“因袭”之嫌,为什么白诗没有广为流传,而马诗却流传千古呢?窃以为关键在于白诗的意境没有马诗的意境高妙。
一.诗中有画的视觉美
“诗中有画”是衡量古代抒情小诗意境美的重要标准。白朴诗也可以入画,但画面的色彩杂乱,整体感不强,缺少灵动之美;马致远诗却具有诗中有画的意境美。
首先,从画面构图造型上看。抒情诗为了增强形象性、直观性等视觉效果,往往要借助具体直观的意象来表现抽象的情思。但是,如果诗中的意象杂乱无章地堆砌,也不能形成视觉的直观美感效果,即不能生成“诗中有画”的意境美。所以,意象要按一定的时间、空间顺序和事理逻辑顺序逐步呈现出来,才能形成画面感。写景写物,或由远而近、由近而远,或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等,须要有空间方位感;写人写事也要有空间感,更要有时间感,让人事内容有秩序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形成画面感。白朴的诗也有视觉空间感,有远景:落日、残霞、一点飞鸿;有中景:孤村、轻烟、老树、寒鸦;有近景(或中、远景):白草、红叶、黄花;有全景:青山、绿水。但作者没有作出有序的组合,意象较为零乱,时空整体感不强;意象呈现的先后顺序不利于形成空间方位感,且缺乏有视觉冲击力的近景和特写景,视觉效果不太鲜明。该诗虽也有空间立体感、整体造型美,但美感强度不如马诗。马致远的诗视觉空间感强,有近景:枯藤、老树、昏鸦;有中景:小桥、流水、人家;有特写景:古道、西风、痩马;有远景:夕阳西下;有全景:人在天涯。一句一景,不杂乱。诗人由近景到中景,又由中景回到特写景,再由近而远、由下而上写远景,最后一句全景“人在天涯”,将各个画面联系为一个整体,构成一幅游子天涯流浪图,给读者的想象造成将镜头逐步推远、淡出的感觉。该诗时空层次感极为鲜明,意象组接有序,空间方位感、立体感鲜明,以近景、特写景强化了视觉冲击力,能给人造成诗中有画的美感。
其次,从画面的着色效果看。诗境的绘画美还包括色彩效果,一般来说,要有色彩基调,以便寄寓某种情感基调。《秋》表面看色彩斑斓,有红霞、红叶、白草、黄花、青山、绿水、黑(鸦)、灰(鸿影)、灰白(烟)等缤纷的色彩。从写实的角度看,白诗的确有如一幅秋景写生图。在简洁的诗行中,实实在在地将秋天的缤纷色彩呈现了出来,也不失工巧。但正是这斑斓的色彩破坏了诗的整体着色效果,这种纯客观写实的着色方式,缺乏诗人的选择性、寓意性、创造性,从中难以见出诗人的情感寓托等主观意图,因而缺乏深情深意。《秋思》的色彩是以灰色的基调统领全诗的。诗中没有一个明显表示色彩的字词,但都能体现出或浓或淡的灰色,即便是“夕阳”,在全诗灰色基调涂抹下,也淡化了红色,而显现出灰暗的色调。所以,整首诗的画面就像古代文人的一幅水墨山水。诗人正是通过这幅水墨山水图,既写出了秋景的满目苍凉感,又衬托出游子远行在外的悲凉境遇。
其三,从画面的动景与静景的关系上看。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技法就是将人事景物画活,能让它们动起来,才叫传神。诗境的创造同样要动静结合,静景形成背景氛围或情感基调,动景显示活力生机。白诗有一处明显的动景:飞鸿,有三个富有动感的意象:落日、轻烟、寒鸦。整体来看,静景多于动景,除了能体现出秋天的“静穆”之美外,再没有多少意蕴。马诗有三处明显的动景:昏鸦、流水、西风,还有三处富有动感的意象:痩马、夕阳西下、人在天涯。整体来看,动景多于静景,既写出了秋天西风凛冽的景象,又显示出游子在外远行的疲惫境况,还能以诗境的流动感暗示天涯游子律动的心情。所以,诗境具有灵动之美,也富有情感变动的寓意功能。
二.情景交融的意蕴美
“情景交融”是衡量古代抒情小诗意境美的又一重要标准。《秋》属写景诗,景余于意,既缺乏深情深意,而情景又不能完美地契合统一;《秋思》却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首先,从诗的立意或主题上看。《秋》是写景之作,《秋思》是抒情之作。白朴用《天净沙》曲牌写了春、夏、秋、冬四首小令,分别咏四时景物。从纯写景角度看,白诗的确能抓住不同季节的景物特征,如《天净沙·春》写道:“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也是写得相当美的。所以,白诗与马诗的价值地位关键不在景物是否写得逼真,而在于诗人选材、立意是否有创造性,诗的主题是否有文化审美内涵。白诗的立意只停留在写景层面,没有参与较强烈的个性化情感体验,也没有寄寓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流于一般性的绘景之作。而马诗却借秋景写天涯游子的思归之情,不仅融入了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而且立意高远,敢于涉及古代诗人普遍描写的重大主题。“秋思”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文化原型”意义的抒情主题,是古代诗人写不尽、唱不完的身世境遇之感,因为古代诗人多为官他乡,宦游四海,每逢秋时多思乡思归,所以“秋思”主题最能引起文人墨客的广泛共鸣。古代文人写“秋思”的诗比比皆是,要出新意是很难的,马氏敢于写,而且做到借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互喻,写出了绝唱,故高白朴一筹。
其次,从诗境中情与景的契合程度上看。诗的妙境要做到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情景合一。《秋》只有“景语”,没有“情语”。当然,没有抒情的句子不等于就没有情感,那些附着有形容词的意象本身就暗含有隐秘情感色彩,如《秋》中的“孤、落、残、轻、老、寒”等都寄寓了情意。所以,该诗也是有景有情的,只不过以景为主。《秋思》前四句写景,最后一句抒情,景语和情语兼容,而且所选意象也蕴涵了情感色彩,如“枯、老、昏、古、痩、夕”等。该诗有情有景,以情为主。但从景胜情或情胜景是无法辨识二者高下的,所以应从情与景的契合程度及典型化程度等方面辨其优劣。白诗的意象所体现出来的情感色彩比较杂乱,前三句和最后一句的意象都是表现秋天的落寞萧条和静穆感,中间穿插“青山绿水”这一带有春景特征的意象,将诗情变得不伦不类。尽管秋天也可能有青山绿水,但诗人不能照搬现实,否则就没有艺术上的典型化了。或者有人可能这样看,该诗先写萧条景象,后写欢快景象,中和为一种“哀而不伤”的和谐美②。但《秋》诗最后一句的“白草”是指枯草,“红叶”是指被霜染的枯红,只有“黄花”既可作枯黄的花解,又可作秋天的菊花解。只有作菊花理解,才能表欢乐之情,然而又与“白草”、“红叶”的情感色调相悖。所以,该诗的意象所蕴涵的情感色彩有些杂乱,难以形成整体情感色调。《秋思》前四句写景,最后一句迸发出激越的情感,真正达到了情景妙合无垠的境界。诗中意象的情感色彩是统一的,且富有变化。第一句用“枯藤”、“老树”表秋天的落寞景象,点明季节,又用“昏鸦”点明时间,且激发思归之情。第二句用理想化的美好意象(“小桥流水人家”)引发游子思家之念,且与第一、三句形成对比与反衬关系,强化游子的无家可归之悲情。第三句进一步表现游子的悲凉境遇。第四句用时间意象(天快黑了,谁不想回家呢)激发游子思归之情。第五句终于迸发出按捺不住的思归之情。整首诗的意象所体现出的情感色调既集中、典型,又富有变化,情脉意脉律动变化又能贯通一气,比那种“眼见一种景而抒一种情”的单一抒情模式要更胜一筹,即能寓变化于统一。可见《秋思》真正达到了“情景妙合无垠”的意境美。
三.虚实相生的含蓄美
“虚实相生”也是衡量古代抒情小诗意境美的重要标准。白朴诗纯属写实,没有虚写的内容,所以较为平实直白;马致远诗却具有虚实相生的含蓄美。虚实相生包含很多内容,在本诗中主要体现为几个方面。
首先,虚实相生包含有无相生的含义,有为“实”,无为“虚”,“有”是指作品中出现的内容,“无”是作品中的艺术空白。古代诗画都强调有无相生,着墨、着字极少,而意蕴无穷。《秋》是一幅全景图,整个都是秋天景物的排列。全诗不著一“秋”字,而满纸皆秋,也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美。但该诗写景较为满实,一览无余;又缺少人事内容,缺少情感意蕴,缺乏空白处供人玩味深思,故含蓄不足。《秋思》则在同样的篇幅中,只点出几组意象画面,就写出了必要的人事景物。一句一个镜头,是一幅分镜头组接图,只在最后一句用全景扫描。每个镜头中只选择几个最有特征的意象构成一幅画面,每个画面中都留有大量空白,镜头与镜头的跳动处也留有空白,画面中有人物、有景物,互为象喻,既给人带来不尽联想,又增强了诗境的灵动之美。所以,该诗不仅“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而且“墨气所射,四表无穷”。
其次,虚实相生还包含实写和虚写结合。《秋》的景物和情思大都是写实的,是常见的秋天景物,看不出虚构的迹象,也缺乏深刻的寓意。如上文已经提到的画面着色问题,《秋》的色彩是如实罗列展现,是纯写实的;而《秋思》的色彩则有虚构、加工、选择,是富有寓意的。《秋思》的景物、人物和情感也是有实写,又有虚写的,也体现了艺术家的选择、加工、创造等主观创作意图。这幅天涯游子流浪图,表面看是实有其景、实有其人、实有其情思,而事实上都是“巧合”,特别是“昏鸦”、“人家”、“西风”、“瘦马”等意象,各得其所地承担着不同暗示功能:“昏鸦”提醒游子思归,“人家”激发游子归家,“西风”催逼游子归家,“瘦马”让游子归家的愿望难以实现,步步进逼,层层推进,为最后的一声喟叹积蓄了巨大的情感能量。然而,这些意象的组合天衣无缝,不露人工雕琢痕迹,虚构有如写实,真景真情自在其中,此正所谓“天籁”之声。
其三,虚实相生还指象与象外的相互生发。即诗境通过文本中的意象能激发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生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景外之情等。《秋》中的景物只有一种象外之意,即处处显现出秋色。《秋思》中的多数意象都能激发读者联想出不同的象外之象、象外之意。“枯藤、老树”表秋景,有落寞萧条感,也有沧桑感。“昏鸦”当作黄昏时寻找归巢的乌鸦解(有人解释为昏昏沉沉或昏昏欲睡的乌鸦③,不妥),既表时间(黄昏),又以“寻找归巢”暗示游子思归,这乌鸦应该是盘旋飞动的,又增强了诗境的动感。“小桥流水人家”句,更是意蕴无穷,将在下文中专门阐释。单这“人家”就能激发人联想出灯火、炊烟、欢声笑语等象外之象。“古道”是表意含混的意象,让人想象不尽,也说不清楚,但能增强诗境的秋色和沧桑感。“西风”意象既表秋景,又有催人思归的力量,更有动感、雕塑感,让人想象出一系列的象外之象:那瘦马已不能抗拒凛冽西风的吹打,脚步颤抖无力,瑟缩不前;骑在瘦马上的游子,在西风的吹打下,襟发飘蓬向风的方向,一副风尘仆仆的羁旅者形象跃然纸上。“瘦马”意象也是意蕴深厚:马都跑痩了,天涯羁旅何其久远;读者还可以想象这匹痩马那疲惫不堪、步履蹒跚的样子;而此情此境下,流浪的人要赶路回家,却只有这样一匹无力负重远行的瘦马,归期遥遥,有加重了一重悲凉。“夕阳西下”是唯一一个写高远天空的意象,有扩大空间感的作用,同时又表时间,暗示白昼无多,还有催人归家的作用。可见,这许多意象都是蕴藉深厚,能激发读者联想出众多的象外之象和象外之意的。
另外,该诗选景一、三句用落寞萧条的秋景以烘托悲情,第二句用美好的景象反衬游子的处境,内容正反对比,有显有隐,藏露得体。从意象情感色调的比例看,整体上用萧瑟悲凉的意象,用一句“小桥流水人家”的相反情感色调的意象反衬,轻重详略处理得当。这又是一种虚实相生之美。
四.韵味无穷的余味美
“韵味无穷”也是衡量古代抒情小诗意境美的重要标准。韵味是不定性的,可以是字词、节律运用的高妙,也可以是结构等技法的独到,意象象征内蕴的深厚等。白朴诗写得较为直白,故少余味;马致远诗却具有韵味无穷的余味美。下面略举一二。
首先,从用语和用韵上看。《秋》的用语也典雅、凝练,富有一定的情感象征蕴涵,且能充分表现出秋天的萧瑟气氛,而且“寒鸦”、“飞鸿”等意象也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余味。押韵是一、二、三、五同韵,第四句变韵,有变化又能贯通一气。但与《秋思》相比却逊一筹。《秋思》用语除典雅、凝练外,还有文化底蕴,一些词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积淀内涵,诗人选用一些常用词语,却能化平易为神奇,如枯藤、老树、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断肠、人在天涯等,都是古代文人常用的平常词语,在此恰恰具有了文化底蕴,既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能唤起秋思的普泛化人之常情,又富有象征寓意色彩,其韵味让人思咀不尽。诗人还独创了“昏鸦”这一独特的富有多重寓意功能的意象,又妙用了“瘦马”这个寓意深厚的意象。所以,该诗用语平易中不乏韵味,平常中不乏独创,许多意象余味无穷。从用韵上看,该诗一韵到底,中间没有换韵,这对诗情诗意的贯通一气,催促断肠情思的奔泻而出,一气呵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秋思》中几个意象的形容词用得妙,枯藤的“枯”、老树的“老”、古道的“古”,这三个词将诗境染上一层古朴沧桑感,为表现游子思归的秋思之情,营造出了恰切的环境氛围。
其次,关于“小桥流水人家”这组意象的意蕴和情感色彩问题。其妙处除上文所述外,至少还有以下几点:这是一幅美好的画面,它既是诱发游子思家的景物,又是游子理想归所的象征,同时又是充满动感的意象,也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意象。诗人的高妙之处还体现为,这组代表理想生活居所的意象没有用明媚的色彩,而是灰暗色彩,这就与诗境整体色调保持了一致,没有破坏这幅水墨山水画的整体着色效果。因为该诗能让人联想出丰富的象外之象,所以出现了许多误读。如某教科书中说“小桥是孤独的,流淌在山涧的小溪是孤独的,而这远离尘嚣的农家更是孤独的,这是一幅荒寒而又寂寞的图景,表现了作者的孤苦伶仃。”④还有人说这“小桥流水人家”是“荒凉可怖的场景”,“且看那发黑的木头桥下,静静地流淌着溪水,就在这小溪的旁边有一茅屋,住着孤独的一户人家,这萧条而又缺少生气的景象,怎能不使人产生悲伤的情怀呢?”⑤ 这种联想也太离谱了,不仅情感色调完全与诗情诗意相悖,而且有点想入非非。论者缺乏起码的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古代文人雅士普遍向往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生活,不像今人普遍向往城市,况且马致远就是一位向往归隐田园生活的人,更有白朴写春景的“小桥流水飞红”在前,所以这组意象的情感色彩是不能随意想象的。可见,那些普遍把这组意象看成孤独、荒凉、寂寞等情感色调的人,是没有理解到这组意象包含的丰富复杂的象征寓意等复杂韵味的。
其三,关于“断肠人在天涯”的断读及意蕴问题。这最后一句慨叹抒情的语句有两种断读法:一种是“断肠人、在天涯”,一种是“断肠、人在天涯”。第一种断读的较多,因为“断肠人”在古代诗文中是一个常用术语,如“断肠人对断肠人”。但这种读法的效果远没有后一种读法的效果好。从句法结构上看,第一种是按简单陈述句来读的,句意为:悲痛欲绝的人在天涯流浪。这只陈述了一个事实,虽然文字本身也带有抒情性,但句意简单,毫无韵味。按后一种读法,句式为倒装感叹句,句意为:痛断肠也,人在天涯流浪,何其悲凉!它不仅陈述了事实,更突出了悲情。作者将“断肠”这个抒情的语词推到句前予以强调,才起到“一声喟叹、满纸苍凉”的情感迸发效果。诗歌的抒情语句一般都是多用感叹句、倒装句,少用陈述句,以便起到强烈的抒情效果。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等你,在雨中”(余光中)等,都是用倒装感叹句强化抒情效果的。从“断肠”一词的限定与修饰关系看,如按前一种读法,“断肠”作“人”的定语,只修饰“人”,只能起到说明中词“人”的心态的作用,意为“悲痛欲绝的人”。而按后一种读法,“断肠”与“人在天涯”构成的是因果关系,有“人在天涯”之因,才有“断肠”之果。又“人在天涯”是一句全景,是对前面三句所写图景的回现式地概括(这在上文中已经指出),所以,“断肠”与“人在天涯”构成的因果关系,实际上就是“断肠”与通篇内容构成的因果关系,即有这幅游子天涯流浪图景,才让人“断肠”的。从而使“断肠”这一抒情语句有统摄全篇的作用与效果。这才是符合该诗本意的。
总之,与白朴的《天净沙"秋》相比,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所具有的诗境审美魅力,更加丰富深厚,能激发读者更多的阅读体验和再创造空间,它的许多“艺术空白”和“未定点”形成了魅力无穷的“召唤结构”,期待读者参与发掘其无尽的艺术韵味。
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两首元曲哪些有相同之处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
朝代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白话翻译: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创作背景: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扩展资料:
《天净沙·秋思》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1、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2、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3、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夜行船秋思马致远原文及翻译
天净沙 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 秋(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 秋(元·白朴)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解与诗人意同。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因为第三首不有名,应该是前两首。
相同点:1.都采用“天净沙”作为曲牌名。都押麻韵。
2.通篇采用描写景物的名词铺陈,多姿多彩,寓情于景,表达情感。
3.描写的都是秋天的景物。如“寒鸦”、“落日”等。动静结合,在读者面前展开画面。
个人见解,如还需补充,我再想想。
夜行船秋思马致远原文及翻译如下:人的一生不过百岁,就像庄周梦蝶。再回头想想往事实在令人慨叹。今天春天才来,明天早上春花就谢了。赶紧地行令劝酒,夜晚将尽,灯就要灭了
想一想那些秦朝的宫殿和汉朝的城阙,现在无影无踪,只是生满了杂草,变成了放牧牛羊的荒野。不是如此的话,渔翁和樵夫倒没有聊天的话题了。那些断碑横七竖八地倒在荒坟堆上,原来上面龙飞凤舞般的文字也面目全非,分辨不清楚了。
最终成了狐狸出没的地方和兔子的洞穴,多少英雄豪杰的坟地都是如此。三国鼎立中途便夭折,最后胜利的是魏呢,还是晋呢?
即便是上天让你富足,你也不要过于奢侈,并没有多少好日子良夜美时。看钱奴心肠硬得铁,白白地辜负了华美的堂舍和那无边的风月。
眼前的红日,又要快速西沉了,快得像是急速滚落的下坡车。早上对着镜子发现头发又添了许多白色的,晚上一上床说不定就是和鞋袜永别,第二天就不用再穿它了。别嘲笑鸠鸟自己笨不会搭窝,哪里知道它其实稀里糊涂从来是装傻。
不追求名利,也就没有是非缠身了。红尘中的烦心事也不会到自家门前,只要把绿树栽在屋角让它遮阴挡凉;院墙破损了,就让青山补上缺损之处吧,再加上竹子编插的篱墙,茅草铺顶的屋舍。
静静的夜里听到蛐蛐儿的叫声,这时睡觉才觉得踏实宁帖;待到五更鸡鸣时,乱七八糟的事就又纷至沓来,没有时间休息。这人间争名夺利的事,何年是个了结呢!密密麻麻的蚂蚁,又在排兵布阵了,乱纷纷的蜜蜂又在酿蜜了,闹闹嚷嚷的苍蝇又要去争抢污血了。
裴度饮酒论诗的绿野堂,陶渊明雅聚的白莲社。我喜欢的是这些,到秋天时,带着露水采摘菊花,带着白霜烹煮紫蟹,用红色的枫叶煮酒。人的一生只有那有限的几杯酒,还能过几个重阳登高节!我告诉孩子们哪,听好记住了:就是好客的孔北海来探望我,我也不见,你们就告诉他说,我马东篱喝醉了!
夜行船: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蓑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虽坚半腰里折,魏耶,晋耶?落梅风:天教你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儿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风月。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休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拨不断:名利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人问我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好了,今天关于“马致远秋思二首”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马致远秋思二首”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