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帝业_北齐帝业TXT下载

诗词归类
2024 06-03 18:04 点击:
北齐帝业_北齐帝业TXT下载

       随着科技的发展,北齐帝业的今日更新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它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了解它的最新技术。

1.隋朝特点

2.l洛阳景点?

3.被用作国号的汉字都有哪些?

4.洛阳景区都有那些景点?能不能说说?

5.曹操修建铜雀台

6.中国历史上白痴皇帝除了晋惠帝和刘禅还有谁?

北齐帝业_北齐帝业TXT下载

隋朝特点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七、财政

       近日中外史家论吾国南北朝隋唐经济财政制度者颇多,其言有得有失,非此章范围所能涉及。此章主旨唯在阐述继南北朝正统之唐代,其中央财政制度之渐次江南地方化,易言之,即南朝化,及前时西北一隅之地方制转变为中央政府之制度,易言之,即河西地方化二事,盖此二者皆系统渊源之范围也。考此二事转变之枢纽在武则天及唐玄宗二代,与兵制选举及其他政治社会之变革亦俱在此时者相同也。但欲说明其本末,非先略知南北朝之经济财政其差异最要之点所在不可也。

       今日所保存之南北朝经济财政史料,北朝较详,南朝尤略。然约略观之,其最大不同之点则在北朝政府保有广大之国有之土地。此盖承永嘉以後,屡经边乱,人民死亡流散所致。故北朝可以有均给民田之制,而南朝无之也。南朝人民所经丧乱之惨酷不及北朝之甚,故社会经济情形比较北朝为进步,而其国家财政制度亦因之与北朝有所不同,即较为进步是也。北魏均田之问题此章不能详,故仅略举其文,至北魏以後者亦须附及之,以见其因袭所自,并可与南北互较,而後隋唐财政制度之渊源系统及其演进之先後次序始得而明也。

       魏书壹壹拾食货志略云:

       太和九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但通入倍田分,於分虽盈,没则还田,不得以充露田之数,不足者以露田充倍。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馀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非桑之土,夫给一亩,依法课莳榆、枣,奴各依良。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诸麻布之土男夫及课别给麻田十亩,妇人五亩,奴婢依良,皆从还受之法。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

       隋书贰肆食货志云:

       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劵,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无文劵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歴宋、齐、梁、陈如此以为常。以此人竞商贩,不为田业,故使均输欲为惩励,虽以此为辞,其实利在侵削。又都西有石头津,东有方山津,各置津主一人,贼曹一人,直水五人,以检察禁物及亡叛者,其荻、炭、鱼、薪之类过津者并十分税一,以入官。其东路无禁货,故方山津检察甚简。淮水北有大市百(寅恪案:通典壹壹食货典杂税门百字作自)馀,小市十馀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北周)闵帝元年初除市门税,及宣帝即位,复兴入市之税。

       (北齐)武平之後,权幸并进,赐与无限,加之旱蝗,国用转屈,乃料境内六等富人,调令出钱。而给事黄门侍郎颜之推奏请立关市邸店之税,开府邓长顒赞成之,後主大悦。於是以其所入以供御府声色之费,军国之用不豫焉,未几而亡。

       通典贰田制下云:

       北齐给授田令,仍依魏朝。毎年十月普令转授,成丁而授,丁老而退,不听卖易。

       隋书贰肆食货志略云:

       至(北齐)河清三年定令,乃命男子十八已上六十五已下为丁,十六已上十七已下为中,六十六已上为老,十五已下为小。率以十八受田,输租调,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六十六退田,免租调(此节前兵制章已引)。京城四面诸坊之外三十里内为公田,受公田者,三县代迁内执事官一品已下逮於羽林、武贲各有差,其外畿郡华人官第一品已下羽林、武贲已上各有差。职事及百姓请垦田者名为受田,奴婢受田者亲王止三百人。(中略)。八品已下至庶人限止六十人,奴婢限外不给田者皆不输。其方百里外及州人一夫受露田八十亩,妇四十亩,奴婢依良人限数,与在京百官同,丁牛一头受田六十亩,限止四年。又毎丁给永业二十亩为桑田,其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五根,不在还受之限,非此田者悉入还受之分。土不宜桑者给麻田,如桑田法。

       又同书同卷略云:

       (隋高祖)颁新令,制人男女三歳已下为黄,十歳已下为小,十七已下为中,十八已上为丁,丁从课役,六十为老,乃免。自诸王已下至於都督皆给永业田各有差,多者至一百顷,少者至四十亩。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遵後齐之制,并课树以桑、榆及枣。其园宅率三口给一亩,奴婢则五口给一亩。京官又给职分田,外官亦各有职分田,又给公廨田,以供公用。

       唐会要捌叁租税上(参考通典贰田制下及旧唐书肆捌食货志、新唐书伍壹食货志等)略云:

       (武德)七年三月二十九日始定均田赋税,凡天下丁男给田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戸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分为世业,馀为口分田,身死则承戸者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

       同书玖贰内外官职田(参考前条有关诸书)略云:

       武德元年十二月制内外职官各给职分田。

       据此简略之徵引,即可见北朝俱有均田之制,魏、齐、隋、唐之田制实同一系统,而南朝则无均田之制,其国用注重於关市之税,北朝虽晚期亦征关市之税,然与南朝此税之地位其轻重颇有不同,然则南朝国民经济国家财政较北朝为进步,抑又可知也。魏书陆捌甄琛传(北史肆拾甄琛传同)所云:

       (於世宗时)上表曰:“今伪弊相承,仍崇关鄽之税,大魏恢博,唯受谷帛之输。”

       南北社会经济国家财政之差异要点,甄琛此数语足以尽之矣。

       但隋虽统一南北,而为时甚短,又经隋末之扰乱,社会经济之进步亦为之停顿,直至唐高宗武则天之世,生养休息约经半世纪之久,社会经济逐渐进展,约再历半世纪,至玄宗之时,则进展之程度几达最高度,而旧日被炒至区域子西晋永嘉乱后其社会经济执法大未有盛於此时者也。夫唐代之国家财政制度本为北朝之系统,而北朝之社会经济较南朝为落後,至唐代社会经济之发展渐超越北朝旧日之限度,而达到南朝当时之历程时,则其国家财政制度不能不随之以演进。唐代之新财政制度,初视之似为当时政府一二人所特制,实则本为南朝之旧制。盖南朝虽为北朝所并灭,其遗制当仍保存於地方之一隅,迨经过长久之期间,唐代所统治之北朝旧区域,其经济发展既与南朝相等,则成绩被炒系统之中央政府遂取用词旧日南朝旧制之保存与江南地方者而施行之,前所谓唐代制度之江南地方化者,即指此言也。又河陇区域在北朝区域内本为文化甚高区域,其影响於隋唐制度之全部者,前章已详言之。但除文化一端外,其地域在吾国之西北隅,与西北诸外族邻接,历来不独为文化交通之孔道,亦为国防军事之要区。唐代继承宇文泰关中本位之政策,西北边疆本重於东北,至於玄宗之世,对於东北更取消极维持之政策,而对於西北,则取积极进展之政策。其关涉政治史者本章可不置论,兹所论者即西北一隅历代为边防要地,其地方传统之财政经济制度经长久之演进,颇能适合国防要地之环境。唐玄宗既对西北边疆采军事积极政策,则此河湟地方传统有效之制度实有扩大推广而改为中央政府制度之需要,此即前所谓唐代制度之河西地方化也。请就二者各举一例以证明之,关於江南地方化者曰回造纳布,关於河西地方化者曰和籴,此二端之涉及军事者不能详述,兹仅论其渊源所从出於下:

       隋唐二代长安、洛阳东西两京俱为政治文化之中心,而长安为西魏、北周以来关中本位之根据地,当国家积极进行西北开拓政策之时,尤能得形势近便之利,然其地之经济运输则远不及洛阳之优胜,在北周以前军政范围限於关陇巴蜀,规模狭小,其经济尚能自给。自周灭北齐後不久,即营建洛阳为东京,隋唐承之,故长安、洛阳天子往来行幸,诚如李林甫所谓东西两宫者也(参新唐书贰贰叁上奸臣传李林甫传及通鉴贰壹肆唐纪叁拾开元二十四年条等)。夫帝王之由长安迁居洛阳,除别有政治及娱乐等原因,如隋炀帝、武则天等兹不论外,其中尚有一主因为本章所欲论者,即经济供给之原因是也,盖关中之地农产物虽号丰饶,其实不能充分供给帝王宫卫百官俸食之需,而其他水路交通不甚便利,运转米谷亦颇困难,故自隋唐以降,关中之地若值天灾,农产品不足以供给长安帝王宫卫及百官俸食之需时,则帝王往往移幸洛阳,俟关中农产丰收,然後复还长安。兹就隋唐二代各举一例如下:

       隋书贰高祖纪下(北史壹壹隋本纪上略同)云:

       开皇十四年八月辛未闗中大旱,人饥。上率户口就食於洛阳。十五年三月已未至自东巡狩。

       通鉴贰佰玖唐纪贰伍景龙三年末云:

       是年闗中饥,米斗百钱,运山东、江淮榖输京师,牛死什八九。羣臣多请车驾复幸东都,韦后家本杜陵,不乐东迁,乃使巫觋彭君卿等说上(中宗)云:“今嵗不利东行。”後复有言者,上怒曰:“岂有逐粮天子耶?”乃止。

       观此二例,可知隋唐时关中长安之经济供给情势矣。

       至唐玄宗之世,为唐代最盛之时,且为积极施行西北开拓政策之际,当日关中经济供给之问题尤较前代为严重,观旧唐书玖捌裴耀卿传(通典拾食货典漕运门同,其他有关材料不备列)所云:

       明年(开元二十一年)秋霖雨害稼,京城榖贵,上将幸东都,独诏耀卿,问救人之术。耀卿对曰:“今既大驾东巡,百司扈从,太仓及三辅先所积贮且随见在发重臣分道赈给,计可支一二年。从东都更广漕运,以实关辅,待稍充实,车驾西还,即事无不济。臣以国家帝业本在京师,万国朝宗,百代不易之所,但为秦中地狭,收粟不多,傥遇水旱,便即匮乏。往者贞观永徽之际禄廪数少,毎年转运不过一二十万石,所用便足,以此车驾久得安居。今国用渐广,漕运数倍於前,支犹不给,陛下数幸东都,以就贮积,为国家大计,不惮劬劳,祗为忧人而行,岂是故欲来往。若能更广陜运,支粟入京,仓廪常有三二年粮,即无忧水旱。今天下输丁约有四百万人,每丁支出钱百文五十文充营窖等用,贮纳司农及河南府陜州,以充其费。租米则各随逺近,任自出脚,送纳东都。从都至陜,河路艰险,既用陆脚,无由广致。若能开通河漕,变陆为水,则所支有馀,动盈万计。且河南租船候水始进,吴人不便河漕,由是所在停留,日月既淹,遂生隐盗,臣望沿流相次置仓。”上深然其言。寻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转运使,语在食货志。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贯。

       及旧唐书肆玖食货志下(参考通典拾食货典漕运门等)所云:

       (开元)十八年宣州刺史裴耀卿上便宜事条曰:“江南戸口稍广,仓库所资,惟出租庸,更无征防。缘水陆遥远,转运艰辛,功力虽劳,仓储不益。今若且置武牢、洛口等仓,江南船至河口,即却还本州,更得其船充运,并取所减脚钱,更运江淮变造义仓,每年剩得一二百万石,即望数年之外仓廪转加。其江淮义仓下湿不堪久贮,若无船可运,三两年色变,即给贷费散,公私无益。”疏奏不省(至二十一年始施用其言)。

       则可知玄宗时关中经济不能自足情形及其救济之政策。裴耀卿之方略,第一在改良运输方法,即沿流相次置仓;第二在增加运输数量,即运江淮变造义仓。斯二者皆施行有效,然此尚为初步之政策,更进一步之政策则为就关中之地收买农产物,即所谓和籴;而改运江淮之粟为运布,即所谓回造纳布是也。

       新唐书伍叁食货志(参通鉴贰壹肆唐纪开元二十五年条)云:

       贞观开元後西举髙昌、龟兹、焉耆、小勃律,北抵薛延陀故地,缘边数十州戌重兵,营田及地租不足以供军,於是初有和籴。牛仙客为相,有彭果者献策广关辅之籴,京师粮禀益羡,自是玄宗不复幸东都。天寳中嵗以钱六十万缗赋诸道和籴,斗增三钱,每嵗短递输京仓者百馀万斛,米贱则少府加估而籴,贵则贱价而糶。

       关於和籴在当日政治上之重要,表弟俞大纲君曾详论之,兹不复赘(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伍本第壹分读高力士外传论变造和籴之法)。今所欲论者,乃和籴之起源及与牛仙客之关系,至彭果与此政策之内容究有何联系,难以考知,故置不论。旧唐书壹佰叁牛仙客传(新唐书壹叁叁牛仙客传略同)略云:

       牛仙客,泾州鹑觚人也。初为县小吏,县令傅文静甚重之。文静後为陇右营田使,引仙客参预其事,遂以军功累转洮州司马。开元初王君?为河西节度使,以仙客为判官,甚委信之。萧嵩代君?为河西节度使,又以军政委於仙客。及嵩入知政事,数称荐之。稍迁太仆少卿,判凉州别驾事,仍知节度留後事,竟代嵩为河西节度使,判凉州事。开元廿四年秋代信安王褘为朔方行军大总管,右散骑常侍崔希逸代仙客知河西节度事。初仙客在河西节度时省用所积钜万,希逸以其事奏闻。上令刑部员外郎张利贞驰传往覆视之,仙客所积仓库盈满,器械精劲,皆如希逸之状。上大悦,以仙客为尚书,中书令张九龄执奏以为不可,乃加实封二百户,其年十一月九龄等罢知政事,遂以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仍知门下事。仙客既居相位,独善其身,唯诺而已。百司有所谘决,仙客曰:“但依令式可也”,不敢措手裁决。

       寅恪案:仙客以河湟一典吏,跻至宰相,其与张九龄一段因缘为玄宗朝政治之一大公案,但与和籴事无直接关系,故此可不论。兹可注意者,为仙客出生及历官之地域并其在官所职掌及功绩数端,质言之,即以西北边隅之土著,致力於其地方之足食足兵之政略,而大显成效,遂特受奖擢,俾执中央政权是也。史传言其在相位庸碌,不敢有所裁决,自是实录,但施行和籴於关中,史虽言其议发於彭果,然实因仙客主持之力,乃能施行。夫关中用和籴法,乃特创之大事也,以仙客之庸谨,乃敢主之者,其事其法必其平生所素习,且谂知其能收效者,否则未必敢主其议。由此推论,则以和籴政策为足食足兵之法,其渊源所在疑舍西北边隅莫属也。隋书贰肆食货志(参通典壹贰食货典轻重门义仓条)略云:

       (开皇)五年五月工部尚书襄阳县公长孙平奏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於当社造仓窖贮之,即委社司执帐检校,毎年收积勿使损败,若时或不熟,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榖赈给。十四年闗中大旱,人饥,上幸洛阳,因令百姓就食,从官并准见口赈给,不以官位为限,是时义仓贮在人间,多有费损。十五年二月诏曰:“本置义仓,止防水旱,百姓之徒不思久计,轻尔费损,於後乏绝。又北境诸州异於馀处,云、夏、长、灵、盐、兰、丰、鄯、凉、甘、瓜等州所有义仓杂种并纳本州,若人有旱俭少粮,先给杂种及逺年粟。”十六年正月又诏秦、叠、成、康、武、文、芳、宕、旭、洮、岷、渭、纪、河、廓、豳、陇、泾、宁、原、敷、丹、延、绥、银、扶等州社仓并於当县安置。二月又诏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

       唐会要捌捌仓及常平仓(参通典壹贰食货典及两唐书食货志等)略云:

       贞观二年四月尚书左丞戴胄上言,请立义仓。上曰:“既为百姓先作储贮,官为举掌,以备凶年,深是可嘉,宜下有司,议立条制。”户部尚书韩仲良奏:“王公以下垦田亩纳二升,贮之州县,以备凶年。”制可之。永徽二年闰九月六日勅:“义仓据地收税,实是劳烦,宜令率户出粟,上下户五石,馀各有差。”

       依据隋志纪述,知隋初社仓本为民间自理,後以多有费损,实同虚设,乃改为官家收办,但限於西北诸州边防要地者,以其处军食为国防所关,不得如他处之便可任人民自由处理也。又依户之等第纳粟,实已变开皇初立义仓时之劝导性质为强迫徵收矣。唐初之义仓似即仿隋制,然卒令率户出粟,变为一种赋税,中唐以後遂为两税之一之重要收入,其详本章所不能论,然其演变之迹象与隋西北边诸州相同,则殊无疑,岂其间亦有因袭摹仿之关系耶?未敢确言之也。又观唐会要玖拾和籴门所载如:

       (贞元)四年八月诏京兆府於时价外加估和籴,先是京畿和籴多被抑配,百姓苦之。

       及白氏长庆集肆壹论和籴状所云:

       凡曰和籴,则官出钱,人出榖,两和商量,然後交易也。比来和籴,事则不然,但令府县散配户人,促立程限,严加徴催,苟有稽迟,则被追捉,甚於税赋,号为和籴,其实害人。若有司出钱,开塲自籴,比於时价,稍有优饶,利之诱人,人必情愿。臣久处村闾,曾为和籴之戸,亲被迫蹙,实不堪命,臣近为畿尉,曾领和籴之司,亲自鞭挞,所不忍覩。

       则和籴至少在德宗、宪宗之世,实际上为“散配户人,严加徴催”之强迫收取人民农产品之方法,其何以由“和”买而变为强徵,殊可深思。其在玄宗时如何情形固不能确知,但有可决言者,即和籴之制本为军食而设,如唐会要捌捌仓及常平仓云:

       贞元八年十月勅:“诸军镇和籴贮备共五十三万石。”

       又同书玖拾和籴云:

       长庆元年二月勅:“其京北、京西和籴使宜勒停,先是度支以近储无备,请置和籴使,经年无効徒扰边民,故罢之。”

       即可暸然隋代以全国社仓人民处理不善,特在西北边州军防之地改官办之制,即是令人民直接间接纳粟於军镇,其後改为依户等纳粟,亦是“配户徴催”之制也。唐贞观义仓之制为全国普遍制,江南尚且实施,西北更应一律遵行,而西北自贞观至开元其间皆有军事关系,为屯驻重兵之地,观通典壹贰食货典轻重门义仓条(参旧唐书玖叁及新唐书壹壹壹薛讷传)云:

       髙宗武太后数十年间义仓不许杂用,其後公私窘迫,贷义仓支用,自中宗神龙之後,义仓费用向尽。

       则知西北边州军需之广,义仓亦必贷尽而有所不足也。但欲足军食,舍和籴莫由,故通鉴贰壹肆唐纪叁拾开元二十五年九月条(参考前引新唐书食货志)云:

       先是西北数十州多宿重兵,地租营田皆不能赡,始用和籴之法。有彭果者,因牛仙客献策,请行籴法於关中。(九月)戊子敕:“以嵗稔榖贱伤农,命増时价什二三,和籴东西畿粟各数百万斛。”自是关中蓄积羡益,车驾不复幸东都矣。癸巳敕河南、河北租应输含嘉太原仓者皆留输本州。

       是西北边州本行和籴之法,而牛仙客、彭果因以推行於关中。牛仙客本由河湟典史历官西北甚久,以能足食足兵显名,致位宰相,则西北和籴之法仙客必早已行之而有效。而其所以能著效者,除有充足之财货足以为和买之资外,尚须具备有二条件:一为其地农民人口繁殖,足以增加农产品数量,二为其地已习用此类带有强迫性收买之方法。请略言之:

       和籴者,就地收购农产物之谓,故必须其地农民人口繁殖,有充分之生产,始得行收购之实。隋季西北诸州虽罹战祸,然休养生息至唐玄宗之晚年,必已恢复繁盛,加以政府施行充实西北边州之政策,故其地遂为当日全国最富饶之区域。通鉴贰壹陆唐纪叁贰天宝十二载以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条述当日河西之盛况(寅恪案:此采自明皇杂录,又白氏长庆集贰肆和李校书新题乐府西凉伎一诗亦可参考)云:

       是时中国盛强,自安逺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当日西北边州富庶若此,和籴政策第一条件既已备具,则就其地以推行此政策,自不困难,可无疑也。

       又和籴之法若官所出价,逾於地方时估者甚高,虽可以利诱民,然政府所费过钜,如收购之数量甚多,则不易支久;如官方所出价与地方时估相差无几,则区区微利之引诱,必不能使农民自动与胥吏交易。盖农民大抵畏吏胥如虎狼,避之唯恐不及,此则无古今之异,不俟烦言而解者也。是以必带有习惯性及强迫性,和籴之法始能施行有效,而不致病民。考西北边州自隋开皇时已行按户纳粟於官仓或军仓之制,其性质即与白香山所谓“散配户人,严加徴催”,实无不同。虽西北边州施行贞观义仓之制,已变为一种赋税,而史言西北宿重兵,其地早行和籴,则和籴之法在西北边州谅亦不过依隋代按户纳粟於军仓之制,但略给价,以资利诱,其基本之手续方法似无大异,以上下相习,为日已久,遂能成效卓著也。至元和时关中和籴之法所以变为厉民之政者,盖和籴之法本带有强迫性质,以非和是,无以成事,不过值国库优裕,人民富庶之时,政府既能给价,人民亦易负担,故当时尚不视为病民之政耳。此和籴之法所应具备之第二条件也。

       总而言之,西北边州早行和籴之法,史已明言。牛仙客推行引用於关辅,此和籴之法乃由西北地方制度一变而成中央政府制度,所谓唐代制度之河西地方化者是也。至和籴之法在西北开元二十五年以前其详虽不可考,但今敦煌所出写本中犹存天宝四载豆卢军和籴计帐残本(刊载敦煌掇琐中辑陆陆号,寅恪曾考论其中升斗两字,载一九三六年十月清华学报读秦妇吟文中),尚可据以推知其大概也。

       玄宗既用牛仙客和籴之法,关中经济可以自给,则裴耀卿转运江淮变造等农产品之政策成为不必要。但江淮之农产品虽不需,而其代替农产品可作财货以供和籴收购之(麻)布,则仍须输入京师,藉之充实关中财富力量也。故旧唐书玖玄宗本纪下(参考前引通鉴开元二十五年条及唐会要捌叁租税下所载开元二十五年三月三日敕文)云:

       开元二十五年二月戊午罢江淮运,停河北运。

       通典陆食货典赋税下略云:

       (开元二十五年定令),其江南诸州租并回造纳布。

       唐代自开国以来其人民所缴纳之租本应为粟,今忽改而为布,乃国家财政制度上之一大变革,此中外史家所共知者也。尝就阅读所及,凡论此改革之文虽颇不少,似尚未有深探此变制之所从来者,不揣鄙陋,试略证论之:

       窃以为此制乃南朝旧制,南朝虽并於北朝,此纳布代租之制仍遗存於江南诸州,殆为地方一隅之惯例,至武则天时此制乃渐推广施行,至玄宗开元二十五年中央政府以之编入令典,遂成为一代之制度矣。据Sir M. A. Stein著Innermost Asia,Vol. III,Plates CXXVII载其在Astana Cemetery所发见之布二端,其一端之文为:

       婺州信安县显德乡梅山里祝伯亮租布一端。

       光宅元年十一月日。

       寅恪案:此乃代租之布,故谓之租布。考婺州在唐代为江南道辖地,此即开元二十五年新令所谓

       其江南诸州租并回造纳布。

       之明证。不过其事已於武后时即有之矣。武则天世东北边疆屡有战事,颜鲁公文集附载殷亮所撰行状(参全唐文伍壹肆)略云:

       时清河郡寄客李华(寅恪案:通鉴考异依旧传作萼)为郡人来乞师於公曰:“国家旧制江淮郡租布贮於清河,以备北军,为日久矣。相传(谓)之天下北库,今所贮者有江东布三百馀万疋,河北租调绢七十馀万,当郡彩绫十馀万,累年税钱三十馀万,仓粮三十万,讨默啜甲仗藏於库内五十馀万。”

       寅恪案:李萼所谓国家旧制为日已久,未能确定其时代,然其言江淮租布与讨默啜甲仗联文,疑即武后时事。盖中央亚细亚发见之光宅元年婺州租布,其地域时代俱与萼言符合,故此祝伯亮之租布及殷亮所述之言,俱可证知,而通鉴贰壹柒唐纪叁叁至德元载三月条司马君实纪此事,其述李萼之言作

       国家平日聚江淮河南钱帛於彼,以赡北军,谓之天下北库,今有布三百馀万匹云云。

       殊为含混,失其本意,转不如极喜更易旧文之宋子京,其於新唐书壹伍叁颜真卿传乃依殷亮原文作“江淮租布”,为得其真也。

       或问:今日租布实物之发现即回造纳布之制已行於武则天时江南诸州之明证,是固然矣,然何以知其为南朝之遗制耶?应之曰:南朝财政制度史籍所载虽甚简略,不易详考,但亦有可推知者,如南齐书叁武帝纪云:

       永明四年五月癸巳诏扬、南徐二州今年戸租三分二取见布,一分取钱,来嵗以後逺近诸州输钱处并减布直,匹准四百,依旧折半,以为永制。

       同书肆拾竟陵王子良传:

       诏折租布二分取钱。

       此二卷所纪同是事,绝无可疑。而其所言钱布之比例似有矛盾,又纳钱一事以别成问题,本章皆不欲解释,以免枝蔓。但武帝纪明言户租,萧子良传则谓之折租布,由此推断,租可折纳钱,亦可折纳布。租若折纳布,即是租布,亦即回造纳布,此所谓唐代制度之江南地方化,易言之,即南朝化者是也。

       附记:此章作於一九四〇年春季,其年夏季付商务印书馆印刷,久未出版,至一九四三年春季著者始於桂林广西大学图书馆得见一九四〇年出版之东方学报第壹壹卷第壹册仁井田升氏吐鲁番发见之唐代庸调布及租布一文,与此章所论略同。特附记岁月先後於此,以免误会。

l洛阳景点?

       旧唐书李固言传

       原文

       李固言,赵郡人。祖并,父现。固言,元和七年登进士甲科。太和初,累官至贺部郎中、知台杂。四年,李宗闵作相,用为给事中。五年,宋申锡为王守澄诬陷,固言与同列伏阁论之。将作监王堪修奉太庙弛慢,罚俸,仍改官为太子宾客。制出,固言封还曰:“东宫调护之地,不可令弛慢被罚之人处之。”改为均王傅。六年,迁工部侍郎。七年四月,转尚书左丞,奉诏定左右仆射上事仪注。八年,李德裕辅政,出为华州刺史。

       其年十月,宗闵复入,召拜吏部侍郎。九年五月,迁御史大夫。六月,宗闵得罪,固言代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寻加崇文馆大学士。时李训、郑注用事,自欲窃辅相之权。宗闵既逐,外示公体,爰立固言,其实恶与宗闵朋党。九月,以兵部尚书出为兴元节度使。李训自代固言为平章事。训、注诛,文宗思其谠正,开成元年四月,复召为平章事,判户部事。

       二年,君臣上徽号,上紫宸言曰:“中外上章,请加徽号。朕思理道犹郁,实愧岳牧之请。如闻州郡甚有无政处?”固言曰:“人言邓州王堪衰老,隋州郑襄无政。”帝曰:“堪是贞元时御史,只有此一人。”郑覃曰:“臣以王堪旧人,举为刺史。郑襄比来守官,亦无败事。若言外郡不理,何止二人?”帝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德宗时,班行多闲员,岂时乏才耶?”李石对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安有大国无人?盖贞元中仕进路塞,所以有才之人或托迹他所,此乃不叙进人才之过也。”固言曰:“求才之道,有人保任,便宜奖用。随其称职与否升黜之。”上曰:“宰相荐人,莫计亲疏。窦易直作相,未尝论用亲情。若己非相才,自宜引退。若是公举,亲亦何嫌?人鲜全才,但用其所长尔。”

       寻进阶金紫,判户部事。其年十月,以门下侍郎平章事出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代杨嗣复。上表让门下侍郎,乃检校左仆射。会昌初入朝,历兵、户二部尚书。宣宗即位,累授检校司徒、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大中末,以太常卿孙简代之,拜太子太傅,分司东都,卒。(《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三李固言传》)

       译文

       李固言,是赵郡人。他的祖父是李并,父亲是李现。李固言,在元和七年(813)考中进士甲科。太和初年,不断升官官至贺部郎中、知台杂。太和四年(831),李宗闵做宰相,任用他为给事中。太和五年(832),宋申锡被王守澄诬陷,李固言与同僚官员伏于阁下恭敬地争论此事。将作监王堪修因奉守太庙怠慢轻忽,被罚俸,但是仍改任太子宾客。诏令发出以后,李固言缄封退还了这条诏令,说:“东宫是调护之地,不能让因工作怠慢轻忽而被处罚的人担任。”于是改任均王老师。太和六年(833),升任工部侍郎。太和七年(834)4月,转任尚书左丞,奉诏确定左右仆射上奏言事的制度。太和八年(835),李德裕辅佐朝政,李固言出京任华州刺史。

       那一年(835)10月,李宗闵又入朝执政,征召李固言授予他吏部侍郎之职。太和九年(836)5月,升任御史大夫。6月,李宗闵获罪,李固言代他任门下侍郎、平章事,不久又加封崇文馆大学士。当时李训、郑注掌权,他们自己想窃居宰相之权。李宗闵被逐以后,他们就以朝廷的名义说李固言忠心为国,立李固言为相,实际上讨厌他与李宗闵为同党。9月,李固言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出京任兴元节度使。李训就自代立固言为平章事(即宰相)。李训、郑注被杀,文宗想到李固言谠正,开成元年(836)4月,复召为平章事,判户部事。

       开成二年(837),君臣要求给文宗皇帝上尊号,皇上在大明宫紫宸殿说:“朝廷内外中上奏折,请求加尊号。我想这个道理是确实的,但实在是愧对这些封疆大吏的请求。您听说各个州郡有什么政事处理不好的情况吗?”李固言说:“人们传闻邓州王堪衰老,隋州郑襄没有政绩。”皇帝说:“王堪是贞元时期的御史,只有这一个人。”郑覃曰:“臣以为王堪是老臣,就提拔他为刺史。郑襄近来做官,也没有特别恶劣的表现。如果说地方朝政治理不好的,哪里只有这两个人?”皇帝说:“这么多才士,辅佐我治理天下。德宗时,朝廷很多担任闲职的人员,哪里是社会缺少人才呢?”李石回答说:“十室之邑,一定有忠信之人。怎么会有大国无人才的情况呢?大概是贞元年间士人求仕上进的道路阻塞,所以有才的人有的就躲避到其他地方去了,这就是不能正确选拔人才的过错。”李固言说:“征求才士的方法是,有人保举任命,可以随时奖掖提拔任用。然后再根据他们称职与否来升迁或贬黜。”皇上说:“宰相荐举人才,不计亲疏远近。窦易直做宰相,不曾考虑亲情。如果自己没有宰相的才能,应该自行引退。如果实公正的举荐,即使是亲戚又何须避嫌呢?人很少有全才的,只是用他所擅长的罢了。”

       不久进封金紫,主管户部事务。那一年(837)10月,以门下侍郎平章事出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代替杨嗣复。上表请辞门下侍郎之职,于是做了检校左仆射。会昌初年入京,历任兵部、户不二部尚书。宣宗即位,不断升迁授任检校司徒、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之职。大中末年,朝廷用太常卿孙简代替了(他的职务),授任太子太傅之职,分管东都,去世。

       注释

       1、伏阁:伏于阁下。形容恭敬的态度。如:伏阁受读,形容恭敬受教。语出《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群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2、弛慢:懈怠轻忽。唐刘知几《史通·〈汉书·五行志〉错误》:“其释‘厥咎舒,厥罚恒燠’,以为其政弛慢,失在舒缓,故罚之以燠,冬而亡冰。”《旧五代史·周书·萧愿传》:“然性嗜酒无节,职事弛慢。”《元典章·吏部七·公事》:“其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常务纠弹,毋容弛慢。”

       3、制:令。

       4、封还:缄封退还。多指封还诏敕。唐以后为门下省给事中的主要职务之一。《汉书·王嘉传》:“(哀帝)益封董贤二千户……嘉封还诏书,因奏封事。”宋费衮《梁溪漫志·学士不草诏》:“唐制惟给事中得封驳,本朝富郑公在西掖封还遂国夫人词头,自是舍人遂皆得封缴。”清顾炎武《日知录·封驳》:“唐制,凡诏勅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还。”参见“封驳”。

       5、调护:调教辅佐。《史记·留侯世家》:“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裴駰集解引如淳曰:“调护犹营护也。”《新唐书·裴炎传》:“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

       6、上事:向朝廷上书言事。《后汉书·隗嚣传》:“嚣宾客、掾史多文学生,每所上事,当世士大夫皆讽诵之。”

       7、仪注:制度;仪节。南朝梁沈约《议乘舆升殿疏》:“正会仪注,御出乘舆至太极殿前,纳舄升阶。”《南史·陈鄱阳王伯山传》:“武帝时,天下草创,诸王受封,仪注多阙。”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中:“(张耆)第八子得一知贝州,王则反,不能死节,又为之制定仪注,伏诛。”明张煌言《建夷宫词》之七:“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茅盾《锻炼》九:“这也不知是何年何月定下来的仪注,如果不把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再盖上一块白布,那会议就不够正式。”

       8、辅政:辅佐治理政事。《汉书·萧望之传》:“望之前为将军辅政,欲排退许史,专权擅朝。”晋干宝《晋纪总论》:“受遗辅政,屡遇废置,故齐王不明,不获思庸于亳。”《东周列国志》第二回:“及今勤政恤民,求贤辅政,尚可望消弭天变。”

       9、得罪:获罪。《书·康诰》:“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前代之所贵,而吾之所行也。以此得辠,甘心瞑目。”一本作“得罪”。唐杜甫《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诗:“得罪永泰末,放之五溪滨。”《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不隔数年,丁丞相得罪,贬做崖州司户。”

       10、用事:执政;当权。《战国策·秦策三》:“今秦,太后、穰侯用事,高陵、泾阳佐之。”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灵、献之世,阉宦用事,群奸秉权。”宋司马光《刘道〈原十国纪事〉序》:“方介甫用事,呼吸成祸福。凡有施置,举天下莫能夺。”

       11、辅相:宰相。也泛指大臣。《史记·孔子世家》:“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唐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捉其发。”清龚自珍《农宗》:“古之辅相大臣尽农也,则周之庸次比耦之亚旅欤?”章炳麟《訄书·冥契》:“天子之于辅相,犹县令之于丞尉。”

       12、公体:即公忠体国。谓尽忠为国。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侈靡篇〉的研究》:“办外交的人有私心是不行的,一定要用公忠体国的有才能的人,来办这项国事。”郭沫若《蜀道奇》诗:“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13、爰立:《书·说命》:“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孔传:“于是礼命立以为相,使在左右。”后因以“爰立”指拜相。宋钱易《南部新书》丙:“元和、太和以来,左右中尉或以幞头纱赠清望者,则明晨必有爰立之制。”

       14、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战国策·赵策二》:“臣闻明王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汉桓宽《盐铁论·复古》:“令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侈,绝并兼之路也。”《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八年》:“时德裕、宗闵,各有朋党,互相济援。上患之,每叹曰:‘去河北贼易,去此朋党难!’”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七:“假绍述之说以胁持上下,立朋党之论以禁锢忠良。”章炳麟《国故论衡·原道中》:“不尚名誉,故无朋党;不尊谈说,故无游士;不贵才气,故无骤官。”

       15、谠正:正直。《北史·杜弼传论》:“识学甄明,发言谠正。”《旧唐书·李固言传》:“训、注诛,文宗思其谠正,开成元年四月,复召为平章事,判户部事。”

       16、徽号:褒扬赞美的称号。旧时专指加给帝王及皇后的尊号。每逢庆典,可以屡次加上,每次通常加两个字,尽是歌功颂德之词。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尊号》:“秦汉以来,天子但称皇帝,无别徽号,则天垂拱四年,得瑞石于洛水,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号其石为宝图,于是群臣上尊号,请称‘圣母神皇后’。”宋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二》:“熙宁中,因上皇帝尊号,宰相率同列面请三四,上终不允,曰:‘徽号正如卿等功臣,何补名实!’”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一:“(上)因又降诏,归美神考哲宗,用告成功。上亲加上两朝徽号,令庙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再看那署的款,却都是连篇累牍,犹如徽号一般的别号。”又如,清叶赫那拉氏的徽号是:“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见《清史稿·后妃传》。

       17、紫宸:原是宫殿名,天子所居。唐宋时为接见群臣及外国使者朝见庆贺的内朝正殿,在大明宫内。唐杜甫《冬至》诗:“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后泛指宫廷。明沈鲸《双珠记·邮亭失珠》:“纔离紫宸,平步莲鞋稳。”清孙枝蔚《北山》诗:“战士从来苦,谁曾达紫宸。”参阅《唐六典·尚书工部》、宋王应麟《玉海·宫室·唐紫宸殿》。又借指帝王、帝位。《晋书·后妃传序》:“若乃作配皇极,齐体紫宸,象玉牀之连后星,喻金波之合羲璧。”《梁书·元帝纪》:“紫宸旷位,赤县无主,百灵耸动,万国回皇。”

       18、岳牧:传说为尧舜时四岳十二牧的省称。语本《书·周官》:“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史记·伯夷列传》:“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后用“岳牧”泛称封疆大吏。《后汉书·班彪传》:“于是三事岳牧之僚,佥尔而进。”《晋书·王敦传》:“敦既得志,暴慢愈甚……将相岳牧,悉出其门。”宋范仲淹《青州谢上表》:“海岱之区,地望攸重;岳牧之任,邦选甚隆。”清顾炎武《菰中随笔》卷八:“士之才智,可效一官者,苟非宿登仕版,则虽见知于方镇岳牧,亦不能稍振拔之,以收其用。”

       19、无政:治政无方;没有政绩。《诗·小雅·十月之交》:“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后汉书·李燮传》:“续在国无政,为妖贼所虏。”唐李翱《平原郡王柏公碑》:“李道昌无政,宜速得人以代之。”章炳麟《訄书·订文》:“国无政者,其出话不然,其为犹不远,官事民志,日以啙媮。”

       20、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

       21、比来:近来;近时。《三国志·魏志·徐邈传》:“比来天下奢靡,转相仿效,而徐公雅尚自若,不与俗同。”唐韩愈《与华州李尚书书》:“比来不审尊体动止何似?”明张居正《答湖广巡抚赵汝泉书》:“比来楚土雕瘵,视昔更甚,连年涝垫,民罔攸居。”清汪懋麟《过云渐草堂慰其伤逝》诗:“檐雀比来犹报客,壁琴何事独伤神?”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比来两遭议会质问,谓此书何以当刻,事遂不能进行。”

       22、守官:指任职‘做官。

       23、败事:失败的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老子》:“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4、外郡:京都以外的州郡。《陈书·高祖纪上》:“内难初静,诸侯出关,外郡传烽,鲜卑犯塞。”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前代,夜五更至黎明而终,本朝外廷及外郡悉用此制,惟禁中未明前十刻更终,谓之待旦。”《宋史·食货志上三》:“王珪奏曰:‘外郡用钱四十可致斗米于京师,今京师乏钱,反用钱百坐仓籴斗米,此极非计。’”

       25、不理:谓不治理公务。《后汉书·胡广传》:“故京师谚曰:‘万事不理问伯始 。’”《南史·谢朏传》:“朏居郡,每不理,常务聚敛,众颇讥之,亦不屑也。”

       26、班行:指朝官。唐 张籍 《送郑尚书出镇南海》诗:“远镇承新命,王程不假催;班行争路送,恩赐不时来。” 宋 秦观 《辞史官表》:“班行之内,学术过於臣者甚多。” 清赵翼 《编校文端师集感赋》诗:“久推勋德冠班行,馀事仍看各擅场。”

       27、闲员:指但任闲职的官员。《旧唐书·李固言传》:“德宗时,班行多闲员,岂时乏才耶?”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在冷衙门里做着闲员,候补着官职,和同事们有些合不来。”

       28、仕进:求取功名之路。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铨曹》:“贞观中,天下丰饶,士子皆乐乡土,不窥仕进。”

       29、托迹:亦作“托迹”。犹寄身。多指寄身方外,或遁处深山或贱位,以逃避世事。明高启《送吕山人入道序》:“而其隐也,皆托迹山林为老氏之徒。”明夏完淳《狱中上母书》:“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清新小武《易水饯荆卿》:“因此隐忍迁就,托迹屠沽。”

       30、叙进:即进叙。谓按等级次第以进职或奖功。《汉书·刑法志》“《书》云‘天秩有礼’,‘天讨有罪’”唐 颜师古 注:“秩,叙也。言有礼者天则进叙之,有罪者天则讨治之。”《新唐书·选举志下》:“臣请五品以上及群司长官、宰官进叙,吏部、兵部得参议焉。”明归有光《三途并用议》:“今百余年,寥寥未之见,而专以资格进叙。”

       30、保任:特指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的责任。《汉书·爰盎传》“盎兄哙任盎为郎中”颜师古注引如淳曰:“盎为兄所保任,故得为郎中也。”《旧唐书·薛登传》:“谨案汉法,所与之主,终身保任。杨雄之坐田仪,责其昌荐;成子之居魏相,酬于得贤。”《宋史·选举制六》:“保任之制。铨注有格。概拘以法,法可以制平而不可以择才,故予夺升黜,品式具在,而又责官以保任之。”

       31、便宜:谓斟酌事宜,不拘陈规,自行决断处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南史·顾宪之传》:“愚又以便宜者,盖谓便于公宜于人也。”《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三年》:“凡翻异驳勘之狱,同守臣审鞫,便宜予决,毋得滞留。”《清史稿·选举志二》:“艺徒学堂……均可于中、小学堂便宜附设。”

       32、奖用:奖掖提拔。

       33、升黜:进升和降免。唐 韩愈 《进士策问》:“宋鲁之君,不贤乎齐晋,其位等,其德同,升黜取舍,如是之相远,亦将有由乎?”宋王安石《酬冲卿见别》诗:“升黜会应从此异,愿偷闲暇数经过。”《清史稿·宣宗纪二》:“御试翰林、詹事等官,擢李国杞四员为一等,馀升黜有差。”特指官职的提升与降免。宋曾巩《上杜相公书》:“课农桑,以损益之数为吏升黜之法。”宋何薳《春渚纪闻·木果异事》:“凡为人君者,其一言动,固自与造化密契,虽于草木之微,偶加眷瞩,而荣谢从之,若响应声,况于升黜贤否,意所与夺生杀贵贱之间哉!”

       34、进阶:进升官阶。晋潘岳《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进阶,再免,一除名,一不拜职,迁者三而已矣。”唐韩愈《平淮西碑》:“丞相度朝京师,道封晋国公,进阶金紫光禄大夫。”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三:“是其时将军为提督进阶,非实有其官也。”

       35、金紫: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因亦用以指代贵官。唐元稹《赠太保严公行状》:“仕五十年,一为尚书,三历仆射,六兼大夫,五任司空,再践司徒,三居保傅,阶崇金紫,爵极国公。”明陆粲《庚巳编·见报司》:“到一大官府,有金紫数辈出迎。”清梁章钜《归田琐记·七十致仕》:“突而弁兮,已厕银黄之列。死期将至,尚留金紫之班。”

       36、会昌:唐武宗年号(841-846)。

       37、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58)。

被用作国号的汉字都有哪些?

       人文景观

       八关都邑;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白居易故居;白马寺;白园;白云观;北齐平等寺造像碑;藏梅寺;二程墓;都城博物馆;杜甫墓;杜康仙庄;二里头遗址;范仲淹墓;风穴寺;福昌阁;高龙中岳庙;古墓博物馆;古唐寺;谷水;关林;观音寺;广化寺;汉魏故城;灵山寺;灵台遗址;民俗博物馆;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西晋辟雍碑;西沃石窟;西周铸铜作坊遗址;千唐志斋;山陕会馆;上清宫;升仙太子碑;石窟寺;王铎书法馆;吕祖庵;皇觉寺;玄奘故里;宾阳洞;大万伍佛洞;奉先寺;古阳洞;看经寺;莲花洞;龙门二十品;潜溪寺;万佛洞;药方洞;伊阙佛龛之碑;龙门石窟;龙马负图寺;王铎故居;西游宫;玄奘纪念馆;汉光武帝陵;八路军驻洛办事处;洛阳博物馆;恭陵;邙山陵墓群;偃师商城博物馆;香山寺;颜真卿墓

       自然景观

       白云山;中岳嵩山;抱犊寨;瀍河;花果山;鸡冠洞;涧河;金谷春晴;老君山;龙门山色;洛河;洛浦秋风;邙山;邙山晚眺;水泉石;平泉朝游;青要山窟;天津晓月;万安山;王城公园;伊河;伊阙山;周山;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黄河小浪底;孟津黄河湿地;耀店寨;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津黄河滩自然保护区;万山湖风景区;重渡沟自然风景区;鼎室山风景区;龙池曼国家自然保护区;养子沟风景区九大景观  1、龙门山色:2000年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19张)

       荣列世界遗产名录。古称伊阙,隋唐以后始称“龙门”。这里两山夹峙,形若门阙,伊水流经其中,宛如一条长龙穿门而过。白居易曾说“洛阳西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因而“龙门山色”很早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

       2、关林祈福:关林为埋葬三国时蜀将关羽首级的地方,前为祠庙,后为墓冢,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南7公里的关林镇。明万历年间始建庙、植松。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形成现今的规模。关林总面积约百亩左右,古柏苍郁,殿宇堂皇,隆冢巨碑,气象幽然,为洛阳市著名的古建筑及游览胜地.千余年来,关公被视为忠义化身和道德的榜样,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敬仰。关林国际朝圣大典上,前来祈福的民众甚多,以表达谒拜关帝的一瓣心香[9]。

       3、马寺钟声:唐宋时代,因为佛教极盛,寺院殿堂巍峨,曾有僧众千余名,僧人们每天早晚按时上殿诵经。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时,殿内击磬撞钟诵佛,钟声悠扬飘荡,远闻数里,听之心旷神怡。明代,寺内有口大铁钟,重约5000余斤,钟声特别洪亮。据传这口钟与洛阳东大街钟楼上的一口钟音律一致,可以共鸣。人们往往在听到白马寺钟声的同时,洛阳城钟随之共鸣,民间流传着“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佳话。因此,白马寺钟声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4、金谷春晴: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别墅,遗址在今洛阳老城东北七里处的金谷洞内。石崇是有名的大富翁。

        洛阳风景

       他因与贵族大地主王恺争富,修筑了金谷别墅,即称“金谷园”。园随地势高低筑台凿池。园内清溪萦回,水声潺潺。石崇因山形水势,筑园建馆,挖湖开塘,周围几十里内,楼榭亭阁,高下错落,金谷水萦绕穿流其间,鸟鸣幽村,鱼跃荷塘。石崇用绢绸子针、铜铁器等派人去南海群岛换回珍珠、玛瑙、琥珀、犀角、象牙等贵重物品,把园内的屋宇装饰得金碧辉煌,宛如宫殿。金谷园的景色一直被人们传诵。每当阳春三月,风和日暖的时候,桃花灼灼、柳丝袅袅,楼阁亭树交辉掩映,蝴蝶蹁跹飞舞于花间;小鸟啁啾,对语枝头。所以人们把“金谷春晴”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5、邙山晚眺:邙山又名平逢山,太平山,郏山。它像一条长龙蜿蜒横卧洛阳之北,东西横旦数百里,海拔约250米,如同洛阳的天然屏障。俗话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古人把气势雄伟、土质深厚的北邙当作死后长眠的风水宝地。清明时节和重九节,成群结队的男女都要踏青登高远望。城北翠云峰,唐宋时代古木森列,苍翠如云,是人们登高游玩的胜地。每当夕阳西下,暮色茫茫,万盏华灯初上,万户炊烟袅袅,站在峰顶观看山下高大的城郭,雄伟的宫阙,宽广的园囿,富丽堂皇的楼阁,十分壮观。这就是洛阳八大景之一的“邙山晚眺”的写照。

       6、天津晓月:天津桥,在洛阳桥东100米处,建于隋炀帝大邺元年(公元605年),隋末农民起义军烧掉。唐代改建为石桥。其时,隋唐城周围五十余里,人口百余万。洛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天津桥横跨其上,北与皇城的南门、端门相应,南与长达“七里一百三十步”

        邙山远眺

       “街宽百步”的定鼎门大街相接,为都城南北之通衢。每当凌晨时分,晓月还挂在天空,天津桥上的行旅就熙熙攘攘车马如流,唐代诗人刘希夷“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真是写景如画。“天津晓月”历来被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因此唐宋诗人有不少歌咏天津晓月的诗篇。可惜自宋以后,历经五百余年战火,天津桥被破坏。7、洛浦秋风:洛河自隋唐直至北宋五百余年,经过治理,既有舟楫之便,又有风景之胜。桃李夹岸,杨柳成荫,长桥卧波,一年四季风景如画。特别是“金风消夏”、“半月横秋”的时节,更是充满诗情画意。数千年来,洛滨景色不知使多少古今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洛阳白云山(12张)

       三国时,曹子建说他在河畔遇到一位神女,就借题发挥写了一篇《洛神赋》。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曾徘徊洛滨,不忍离去。唐高宗时,上官仪循着河堤,缓辔咏诗,洛滨景色之佳,可以想见。

       8、平泉朝游:洛阳城南30里龙门西边的山脚下,有个梁家屯村。这里山峦环抱,林木掩映,泉水泛涌,清溪萦回,这就是唐武帝时宰相李德裕的别墅椘郊易之所在 。

       9、铜驼暮雨“:铜驼暮雨”是洛阳八大景的最后一景。城东关外的中通巷,隋、唐、宋时叫“铜驼陌”,它位于隋唐城的城东北隅。它西傍洛河,桃柳成行;高楼瓦屋,红绿相间;每当阳春时节,桃花点点,蝴蝶翩翩,莺鸣烟柳,燕剪碧浪,其景色之美,别有洞天。隋唐时代这里人烟稠密,每当暮色茫茫,家家炊烟袅袅上升,犹如蒙蒙烟雨,纷纷扬扬,这就是人们赞不绝口的“铜驼暮雨”的由来。自然风光  洛阳目前共有景区168家,其中5A景区5家,3A级以上景区26家,是中国3A以上景区最多的城市。现有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花果山国家森林公园、天池山国家森林公园、神灵寨国家森林公园、郁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牡丹园7家国家森林公园以及8家省级森林公园。

       龙门石窟[10](国家首批5A景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

        洛阳AAAAA景区自然风光

       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少林寺[2](国家5A景区)——世界文化遗产:

       少林寺位于古都洛阳的东方屏障中岳嵩山的五乳峰下,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由于其坐落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丛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有少林寺院、塔林、达摩洞、初祖庵等景点,更拥有传承千年的少林“禅、武、医”文化。少林寺因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号称“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在唐朝时期就享有盛名,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民国时期被军阀石友三几乎焚毁殆尽,后重整重修。现任方丈是释永信。嵩山少林寺景区是国家旅游局首批5A级旅游景区,并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洛阳白云山风景区(国家5A景区)——中国最美的地方:

       位于洛阳嵩县南部伏牛山腹地原始森林区,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1998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云山2006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地处八百里伏牛山脉腹地,景区内层峦叠嶂、险峰林立。海拔2216米的中原第一峰玉皇顶,是中原地区日出云海的最佳观赏点。

       鸡冠洞(国家5A景区):

       栾川县城西鸡冠山内,属喀斯特地貌,最早发现于清乾隆年间,是中原一大奇观,早在八亿年前就已形成的地质奇观,原新华社社长题词:“北国第一洞”。

       老君山(国家5A景区):

       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栾川县城南3公里处,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2200米,原名景室山、鼎室山。因西周朝“守藏室史”李耳到此归隐修炼,并被道教尊为太上老君而被唐太宗易名为“老君山”,沿袭至今。

       关林(国家4A景区):

       关林是埋葬三国时期蜀将关羽首级的地方,也是一处宫殿式建筑群。此处古柏成林,隆冢丰碑,气派巍巍。关羽被过去历代王朝尊为“武圣”,是民间信仰者“忠、勇、仁、义、情”之楷模。

       白马寺(国家4A景区):

       释源祖庭—白马寺(5张)

       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难怪陈运和为此写诗《白马驮经》。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重渡沟(国家4A景区):

       栾川境内,因东汉光武帝刘秀二渡伊水至此,摆脱王莽追杀并成就帝业而得御赐之名。神秘的历史传说加上重渡沟的景区三绝(水、竹、农家宾馆),是重渡沟由鲜为人知名不见经传而一举唱红北国,声震华夏,是河南省目前最具活力的十大热点景区之一。

       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景区):

       栾川境内,方圆百里,山势雄伟、峰峦叠嶂、林海茫茫、古木参天。这里“龙”文化荟萃,自然景观万千,四季景色秀丽,奇峰异石林谷幽深。溪水、清潭、瀑布纵横其间。是原始的、纯天然的、无污染的生态旅游区,观赏面积300余平方公里,已开发12个景区218景点,是河南省首家“全国文明森林公园”。

       栾川抱犊寨景区(国家4A景区):

       抱犊寨红色旅游风景区.位于洛阳市西南部栾川县三川镇西7公里处,景区西边界与三门峡市卢氏县文峪乡接壤,洛卢(328省道)公路由此经过。景区面积为12800亩.景区距郑州市360公里,距洛阳市226公里,距栾川县城(赤土店线)34公里。 抱犊寨红色旅游风景区,地处豫西深山区,域内地貌起伏跌宕,山峰林立,群峰环拱.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奇石嶙峋,植被茂密、幽草青苔、云绕雾锁。有华山之险,黄山之秀,泰山之雄,峨嵋之幽,更有天然古寨-抱犊寨,其雄险幽深,堪称天下一绝。被誉为中国第一寨。

       养子沟(国家4A景区):

       栾川境内,地处伏牛山主峰老君山怀抱,距县城7公里,境内南北长13公里。据传唐贞观末年巾帼名将樊梨花不甘丈夫薛丁山三次休辱之苦,跋山涉水寻访至此安营扎寨、养子教子,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传说故事,后人为纪念英贤称此地为养子沟,千年佳话,传到今日。

        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

       伏牛山滑雪场(国家4A景区):

       栾川县伏牛山老界岭北坡,最高海拔2200米,度假乐园海拔1800米,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度假乐园主要由四季滑雪馆、室外滑雪区、湖滨观光区、高山观光区和冰雪文化生态园区构成。滑雪场在中西部地区属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雪道种类最齐全,娱乐项目最丰富,管理服务最完善,被誉为中原第一滑雪场。

       天池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景区):

       位于嵩县西北部,景区分水、石、林、人文四条旅游线路,整个景区山、石、水、林、花、草融为一体。雄、险、奇、秀、幽交相辉映。两步一潭,三步一瀑,五步一景,看山花烂漫,听泉水叮咚。

       木札岭原始生态旅游区(国家4A景区):

       位于嵩县东南部,是河南省首家原始生态旅游区,距洛阳120公里,311国道、临木公路直达景区。景区东西毗邻石人山、白云山两大景区,有九龙河谷、原始森林、官帽峰、石林、石人老君峰五大景区组成。

       龙潭大峡谷(国家4A景区):

       位于洛阳市西北部群山之中,

        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

       距洛阳市60公里,连霍高速40公里。它是由黛眉峡、龙潭峡、双龙峡为主体构成的自然山水峡谷群,涉及面积145平方公里。是中国唯一由石英砂岩构成的峡谷群。谷势两壁高耸陡立,规模宏大,逶迤壮观。是我国唯一由石英砂岩构成的峡谷群,在地质遗迹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神灵寨国家森林公园(4A景区):

       位于洛阳西南90公里的洛宁县熊平山北坡三官庙林场境内,在县城东南26公里处。景区总面积5300多公顷,有2200多种植物,300多种动物。景区分神灵游园、神灵秀水、神灵名山,神灵古刹四个浏览区。

       黄河小浪底风景区(国家4A景区):

       嵩岳风光(5张)

       地跨洛阳、三门峡、济源三市,总面积126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96平方公里),全长175公里。由小浪底大坝、荆紫山、八里峡、三门峡大坝四个片区、13个景区、113个景点组成。地跨黄河南北两岸,南岸为崤山的东北余支,西接汾、渭盆地,东临华北平原,北岸有太行山和王屋山。风景区融小浪底工程文化、山水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一体。

       蟒庄村地形地貌:蟒庄村位于伏牛山南麓,属于豫西丘陵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面积仅仅4.5平方公里的蟒庄村在地形地貌上具有平原,丘陵,山地,盆地等几种迥然不同的奇观;堪称中国村庄中的“黄山”。 蟒庄村可分为3个阶梯;从东南往西北依势往下走;正如中华大地的地势缩影。花果山国家森林公园、汉光武帝陵、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千唐志斋、白园、蟒庄村王凌汉老宅、杜康仙庄、洛八办、天子驾六博物馆、龙马负图寺、王铎故居名寺古刹  洛阳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

       体验古都悠久历史,瞻拜博大宗教文化,来洛阳旅游的寺院道观主要有: 

       洛阳寺院

       少林寺、白马寺、唐僧寺(玄奘故里)、广化寺、灵山寺、观音寺、石窟寺、皇觉寺、看经寺、香山寺、风穴寺、龙马负图寺、花山庙、古唐寺、藏梅寺、奉先寺、潜溪寺、大福先寺

       洛阳道观

       关林庙、上清宫、白云观、中岳庙、吕祖庵、神灵寨、高龙中岳庙、下清宫最佳旅游季节  秋季以及4月是游玩洛阳的最佳时间。洛阳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大风多,夏季炎热多雨且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长。年均气温14.86℃。“九月九日登高日”,秋高气爽,登山赏菊。4月气候温暖,可以欣赏无数牡丹争芳斗艳的奇丽景象。

       每年4月1日至5月10日的“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时,更是人头攒动,满城皆花。4月底-5月中“樱桃节”,到“十里樱桃沟”去,品美果,赏美景,至则忘返。洛阳独树樱桃,味纯甘美,汉、魏、晋、唐、宋,一直是朝廷贡品和佳果。 其他旅游节日:“河洛文化旅游节”、“黄河小浪底观瀑节”、“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

洛阳景区都有那些景点?能不能说说?

       1、夏

       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号,即夏朝的国号。夏朝(约前2070~前1600)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 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2、周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王朝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

       周人早期居于姬水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周人早先并无“周”的概念,氏族以定居的豳为国,国即是城。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他们历尽艰辛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产生“周”的概念。“周”字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

       3、汉

       在楚汉之争中取得胜利的刘邦于公元前202年称帝,建立了西汉王朝,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刘邦发迹于汉水上流的汉中,建国后称“汉”(历史上的汉朝)。

       汉朝因强盛且统治长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了今天的汉族、汉字、汉人、汉家、汉邦等文化概念。

       4、唐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定国号为唐。唐太宗继位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开创了“上承贞观,下启开元”的治世局面,为盛唐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华人多自称为唐人。?

       5、明

       明朝(1368年―1644年 )是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称吴王,史称西吴。1368年初称帝,国号为大明 ,定都于应天府 ;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以应天府为陪都。

       百度百科-国号

曹操修建铜雀台

       洛阳景区主要有的景点是:龙潭大峡谷,洛阳白云山,明堂天堂景区,关林庙以及龙门石窟等等,其中最值得去的就是5A级景区龙门石窟了,在这里有很多世界文化遗产可以参观。

       一、龙潭大峡谷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是洛阳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是一条以典型的红岩嶂谷群地质地貌景观为主的峡谷景区。

       洛阳龙潭大峡谷景区谷内关峡相望,潭瀑联珠,壁立万仞,峡秀谷幽,经过十二亿年的地质沉积和260万年的水流切割旋蚀所形成的高峡瓮谷、山崩地裂奇观,堪称世界一绝,人间少有,享有“中国嶂谷第一峡”、“古海洋天然博物馆”、“峡谷绝品”和“黄河水画廊”等美名。

       二、白云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南部伏牛山腹地原始林区,总面积168平方公里,动物204种,植物1991种,森林覆盖率98.5%以上,被专家学者誉为“自然博物馆”。

       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37座,其中玉皇顶海拔2216米,为白云山第一峰,是看日出观云海的最佳处之一。

       白云山(Baiyun Mountain):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十佳休闲胜地,中国最美地方之一,河南省十佳景区好去处第三名。

       三、明堂天堂景区,修建在唐神都洛阳皇宫——『紫微城』遗址的核心区域,是昔日女皇武则天理政、礼佛、生活的重要场所,现归属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成为洛阳旅游的必去景点。

       这里是女皇武则天在神都洛阳的政治权利中心,景区主要包含了明堂、天堂两座建筑。明堂是唐洛阳紫微城正殿,号“万象神宫”,天堂是武则天的御用礼佛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高的建筑。

中国历史上白痴皇帝除了晋惠帝和刘禅还有谁?

       曹操北定袁绍后,夜居邺城,见到城的东北角有奇光发出,命人查探,挖出了铜雀。在中国古代,铜雀极富祥瑞之气,好象还是唐舜的象征,曹操对此感到很高兴,就叫儿子曹植负责督建铜雀台,好向后人展示他的丰功伟绩.铜雀台两边各建一台,一名金凤,一名玉龙,架双桥于三台之上,三台奇高,邺城风物尽为所观。台建成后,曹操在台上大宴群臣,命文官写诗赋助兴,曹植才思敏捷,笔挥纸落,就写成了这篇千古名文。 铜雀台赋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阕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云天垣其既立兮,家愿得乎获逞。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休矣!差矣!惠泽远扬。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永尊贵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皇。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思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诸葛亮为说服周瑜,欲擒故纵道:“我有一计,既不必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也不必亲自渡江;只要派一名使者,送两个人到江北给曹操,百万大军就会卷旗卸甲而退。”周瑜问:“用哪两个人?”诸葛亮说:“我在隆中时,就听说曹操在漳河新建了一座‘铜雀台’,并且广选天下美女置于其中。他很早就听说江东乔公有两个女儿,长曰大乔,次曰小乔,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曾经发誓:‘吾一愿扫清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可见他率百万雄兵,虎视江南,其实不过是为得到这两个女子。将军何不去找那乔公,用千金买下这两个女子,派人送给曹操。曹操得到她们之后,心满意足,必然班师回朝。这是范蠡献西施的妙计,还犹豫什么?”周瑜道:“曹操想得到二乔,有什么证验没有?”诸葛亮说:“曹操的小儿子曹植,下笔成文。曹操曾经命他写了一篇《铜雀台赋》。赋中的意思,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娶二乔。”周瑜道:“先生还能记得这篇赋吗?”诸葛亮说:“我爱其文采华美,曾经把它背了下来。”说完,当即将《铜雀台赋》背诵了一遍。其中“揽二乔于东南今,乐朝夕与之共”一语,果然是想要得到江东二乔的意思。 这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有意渲染曹操觊觎二乔美色的主观意图。小说家言,并不可信。因为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铜雀台建于十五年,谈不上“铜雀春深锁二乔”。罗贯中把曹植原赋的“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纯属小说的虚构。

       最终使周瑜被激怒,孙刘两家联合抗曹

古代有名的大将军有多少是山西的?

       史上著名的昏君和暴君

       荒诞怪癖的皇帝――昏君

       皇帝本来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掌管与处理军政大事。然而,中国历史上却有不少昏君,视国家军政大事为儿戏,却以极大的热情与主要的精力去从事自己的爱好活动,甚至形成各种荒唐的怪癖:

       球迷皇帝。最典型的要数唐僖宗与宋徽宗了。唐僖宗极爱打马球,球艺也不错。他洋洋得意地自我吹嘘说:“我要是应考球进士,一定能考得头名状元。”一次四川节度使出缺,觊觎这一官位的大臣有陈敬暄、师立、牛勉、罗元果等人。唐僖宗在最终考虑确定这一极其重要的官职人选时,竟然命以上的四人各自表演确定这一极其重要的官职人选时,竟然命以上四人各自表演球技术,最后,以打得最精彩的陈敬暄出任四川节度使。至于宋徽宗爱蹴鞠(古代的一种足球运动),竟任命一个精于蹴鞠球艺的市井无赖的高俅担任尉――当时高一级武官,则更是尽人皆知了。球迷皇帝视国事如玩球,以球艺任官,任用非人,其结果必然是乱政亡国。

       商贾皇帝。汉灵帝刘宏与南朝宋少帝刘义府,均在皇宫中设“列肆”――模仿街市商店,两位皇帝均穿上商贾衣服,亲自沽卖。南朝齐废帝萧宝卷,更是此中能手,他不仅在皇宫后苑设立交易市场,自己与妃嫔宫女共同仿中市场商店做生意作乐,还特地设立一套“市场管理机构”,以宠妃潘氏任总管,皇帝自己充任潘氏属下的管理人员。对违反“市场纪律”的,包括皇帝在内,均加以鞭挞,简直把皇宫内闹得乌烟瘴气。

       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是个有名的昏君,他的癖好是做木匠,盖房子,亲自操作斧头凿锯,一点不含糊。他的寝宫里常常堆满了各种木料。他打造家具时往往日以继夜。当他干得起径时,根本不愿花时间去会见百官臣僚,更不愿处理军政大事,一切都让太监魏忠贤去主持操办,形成了晚明多年极其黑暗的阉党专制。

       乞丐皇帝。南北朝时北齐后主高纬有个更荒唐的“怪癖”――喜欢当乞丐。他在后宫华林苑,设立了贫穷村舍,他自己亲自穿上破衣烂衬当乞丐,沿街乞讨,这倒不是他想体验贫苦人民的生活,而是想出新鲜法子来玩,寻求刺激,以打发无聊而空虚的生活。结果,不仅荒废了政事,而且败坏了政风。

       戏迷皇帝。第一个戏迷皇帝当推秦二胡亥。他登位后沉湎于歌舞声色。他命人在“傩”的基础上将曲谱配管弦,填上词,发展成有情节的戏曲,成为后来陕西 “秦腔”的前身。他令设立专门的戏曲音乐机构“乐府”,专为宫廷服务。他成日听歌看戏,竟不知宫外已天下大乱。唐明皇不仅是少有的戏迷,还特地将梨园辟为戏曲人才的场所,从此, “梨园”便成为戏曲界的代称。他与杨贵妃寻欢作乐,将国事交给杨贵妃之兄杨国忠,终于酿成“安史之乱”。清末执政慈禧太后更是古今第一大戏迷,尤爱京剧。她面对着外敌入侵,外侮日亟,山河破碎,百姓痛苦,却无动于衷,几乎天天看京戏,并在皇宫与颐和园别墅中都建造起富丽堂皇的戏台。她嫌观戏不过瘾,有时还亲自着戏衣,偕同太监李莲英粉墨登场。在她的影响下,整个清王朝的达官贵人们都沉醉于就京剧之中。那些为慈禧演戏的就演员,成了“内廷供奉”,身价百倍,红极一时。名演员谭鑫培(艺名小叫天)成了文武百官最崇奉的偶像。以至北京城里形成了这样一种景况:“国家大事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

       沉湎女色的风流皇帝就更多了。秦始皇是第一个爱女色的风流皇帝,他平定六国后,将六国统治者的后妃、宫女、王女等集中到咸阳,并专门建造了规模宏伟的阿房宫,供其*乐。据说每天秦宫后妃宫女洗脸的脂粉水倒在渭水里,便使水面上浮起一层油腻。汉朝的皇帝因为妻妾太多,便在封正妻为皇后以外,再把众多的小老婆分成等级,称为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汉武帝后宫史载有“女子数千。”东汉成帝宠信赵飞燕是著名的宫廷秽史。晋武帝后宫妇女多达万人以上,可谓破纪录,他常常坐着羊车到后宫游幸,任羊车把他拖到哪里,他便在那里宴饮寝宿。南朝陈后主宠信美女张丽华与孔贵人,直至亡国,在南京留下胭脂井的风流遗迹。宋徽宗甚至微服出宫,到妓院私狎名妓李师师。明武宗朱厚照,不仅后宫妃嫔成群,而且好微服游幸各地,猎取女色。他在大同恋上妓女刘美人,又在宣化府看中客店老板的女儿李凤姐,京剧《游龙戏风》就是描述此事。

       白痴皇帝

       如果继承皇位的不是个娃娃,而是个呆傻的白痴,那就成了白痴皇帝。白痴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娃娃皇帝那么多,但为害却更大。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白痴皇帝是西晋惠帝司马衷。他本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嫡次子,由于其兄司马轨早死,他就成了嫡长子,被立为东宫太子。当时,负责教养太子的东宫官员都知道太子是个白痴,但为了维护嫡长子的继承制以及自己未来的帝师地位,便合伙长期对晋武帝陷瞒真相。到晋武帝死,司马衷即位做了皇帝,是为晋惠帝,其白痴真相便再也隐瞒不住了。有一次他出外听到青蛙叫声,便傻乎乎地问侍从:“为官乎?为私乎?”意思是这些青蛙是公家所有是私人所有的?侍从听了哭笑不得,无法回答,只得敷衍道:“在官田为官,在私田为私”。有一次,全国闹饥荒,老百姓没饭吃,饿死无数。这个白痴皇帝听了大臣汇报后,感到很奇怪,竟问待臣说:“老百姓既无饭吃,何不食肉糜?”这荒唐的话语成为千古笑话。王公大臣们知道惠帝是个白痴后,便都心怀不轨起来:争权夺利者有之,结党营私者有之,觊觎皇位者有之。最后终于爆发了骨肉残杀的“八王之乱”,导致“五胡”入侵,天下扰攘,生灵涂炭。惠帝本人在糊糊涂涂做了17年皇帝后,也受尽磨难,被人下毒而死。不久,西晋灭亡。

       另一个白痴皇帝是东晋帝司马德宗。他是晋孝武帝的嫡长子,从小又痴又哑,“虽寒暑之变,无以辨也”。痴呆得分不清春夏秋冬。孝武帝生前就知道这个儿子是白痴,但为了维护皇位世袭与嫡长继承制,仍不得不立他为太子。这样,司马德宗于公元397年做了皇帝,是为晋安帝,自然是一位白痴皇帝,根本不能理政,必然导致大权帝落,王公大臣各显神通,把朝政搞得一塌糊涂。最后,这位白痴皇帝被权臣刘裕派人缢死。不久,东晋也就灭亡了。

       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白痴皇帝是唐朝的顺宗李诵。他是唐德宗的嫡长子,本聪慧异常,学问过人,但在行宗病逝前四个月,突然中风,变得又痴又哑。唐德宗是一位精明皇帝,但他在发现太子痴哑以后,也无法不让李诵继位。李诵继位,即为唐顺帝,在位仅一年。在这一年中,朝政为王叔文、王?掌握,得到朝臣柳宗元、刘禹锡、韩泰等人支持,进行了著名的“永贞革新”(永贞为顺宗年号)。但因这次革新损害了宦官与藩镇的利益,遭到他们的联合反对。唐顺宗被迫退位当太上皇,皇位由顺宗之子李纯继承,是为唐宪宗。二王与柳、刘诸人自然均遭贬逐。无辜的顺宗也因受到惊吓于次年死去。唐朝政局经历了一次激烈的动荡,宦官专权与藩镇跋扈的局面加剧。

       白痴做皇帝,无不使政局动荡,国家多难。这是专制政治的恶果,也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喜欢杀人的皇帝――暴君

       在历史上,过多杀戮臣民的皇帝,被后世史家称之为“暴君”。暴君们嗜杀成性,他们不仅屠杀敌国的君臣军民,而且屠杀自己的臣民,甚至还屠杀自己的骨肉。

       中国历史占第一个喜欢杀人的暴君首推秦始皇了。他在平定六国、建立帝业的过程中,常常以得胜之师残酷屠杀六国的军民。天下统一、做了始皇帝后,又以全国人民为假想敌,制订了严密残酷的法令,时时防范与严厉镇压人民的一切“不轨”行动。甚至百姓们仅仅是被怀疑在内心里有不满思想,所谓“腹诽”便要“弃市” ――拉到大街上去杀头。他对知识分子的血腥屠杀――“焚书坑儒”,更将他永远地钉在了“暴君”的耻辱柱上,留下了千古骂名。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据《明史·文苑传》记载,其杀害知识分子之多为历代罕见。当时著名的诗人高启被朱腰斩;与高启并称“四杰”的杨基被迫害死于徙流的工场,张羽在岭南投水自杀,黎贲下狱瘐死;与高启并称“十才子”的谢隶被杀;此外还有著名的文人苏伯衡、傅恕、王彝、张孟兼、杜寅被杀,王蒙、王洪瘐死,戴良自杀,等等。历史学家徐一夔在给朱元璋的贺表中,因有“光天之下”与“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之句,朱元璋便疑心徐有意讥讽自己出身微贱、作过和尚,“则”字近“贼”等,要杀徐。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在位的约140年间,以望文生义、捕风捉影、任意罗织罪状等手段,连续制造了多起迫害与屠杀知识分子及其家属、族人的文字狱大按-2,如庄延?《明史》按-2、戴名世《南山集》按-2,汪景祺《西征随笔》按-2、查嗣庭“维民所止”按-2、吕留良按-2、胡中藻《坚磨生诗抄》按-2等等,每一按-2都是杀人如麻,株及妻子儿女,而且连已死的人都要开棺戮尸,对死人也要屠杀一次。真是“杀人如草不闻声”啊!

       许多暴君不仅屠杀老百姓与知识分子,还对自己部属的文臣武将大挥屠刀。中国历史上杀戮功臣最有名的皇帝当推汉高祖刘邦与明太祖朱元璋。刘邦原来兵单势弱,靠着部下韩信、萧何、张良、樊哙等文臣武将的韬略功勋与彭越、英布等降将的协助,才打败势力强大的项羽得了天下。可他做了皇帝后,感到这些“功高震主”的部属对他的兵是个威胁,立即在其妻吕后的协助下,制造种种借口,血腥屠杀这些元老重臣。他首先向功盖世、谋略超群的韩信开刀,以查无实据的“谋反” 罪名突将韩逮捕,后贬为滩阴侯,不久让吕后出面将韩斩首,并夷三族;接着,刘邦又用相同的手段,把梁王彭越杀害剁成肉酱,夷三族;然后又将淮南王英布等异相继诛灭,甚至杀死了有恩于他的丁公;最后连与他最亲近的开国元勋樊哙与萧何也几乎惨遭毒手。

       明太祖朱元璋,在登上皇帝的宝座后,首先制订《大明律》,规定凡敢于“谋反”者,不分主从,一律凌迟处死,并株连亲属,凡年满16岁的都要处斩。“胡惟庸按-2”是他杀戮功臣的开端,前后株连杀戮了约3万人。后来他又以“谋反”罪处死大将军蓝玉,坐“落按-2”死者有13族,达1.5万多人。其他如身冒百死、战功赫赫的大将傅友德,曾被朱元璋誉为“忠贤集于一身”的太子之师宋濂、朱的儿女亲家、位列百官之长的李善长等元老重臣,也都纷纷遭杀身或抄家之祸。后世史家评朱元璋是:“借诸功臣以取天下,有天下既定,即尽举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赵翼:《二十二史札史札记》)

       武则天当权前后,皇室骨肉间互相杀戮成为常事,在她成为高宗皇后前,为了在高宗面前诬陷政敌,竟亲手掐死自己的亲生女儿;她当政后,又连续害死了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唐玄宗李隆基一天间杀死自己的三个亲生儿子。南北朝时石虎为了篡位,把做皇帝的哥哥三弘杀了,连嫂嫂、侄儿全杀光。做了皇帝后,杀人如麻,后来因家庭小事,又残忍地杀死自己的亲子石宣,同时还把石宣的妻子和9岁的儿子一起杀死。

       北齐文宣帝高洋立子高殷为皇太子,因高殷愚弱,诸叔强悍,高洋为除后患,竟以莫须有罪名活活烧死他的亲弟高浚、高涣。及 高洋暴病垂危,预料到他儿子皇位终将为诸弟所夺,便哀求长弟高演,说:“夺但夺,慎勿杀也。”但后来高殷即皇帝位后不久,仍被高演废杀。高演在策划阴谋时,曾联络其弟高湛,并许诺:“事成以尔为皇太弟。”及即位,高演却立其子高百年为皇太子。直到高演临死,深知高百年非高湛对手,只得传位于高湛,并恳求高湛善待其子。但高湛做了皇帝后,却仍将高百年杀死。

       中国古代最离奇的皇帝

       同性恋是一个时尚的词语,但它不合中国国情,因为它在中国的存在非常古老,汉哀帝刘欣就是其中的一个。

       董贤英俊潇洒,又是御史董恭之子,因而被选为太子舍人。哀帝在与他的交往中产生了爱恋,封他为董门郎,并封其父亲为霸陵令,迁光禄大夫。不久,董贤又被封为驸马都尉侍中,《汉书·董贤传》载,这时董贤“出则参乘,入御左右,旬月间赏赐巨万,贵震朝廷。”两人形影不离,同床共枕。有一次哀帝醒来,衣袖被董贤压住,他怕拉动袖子惊醒“爱人”,于是用刀子将其割断,可见其爱恋之深。哀帝还为董贤建造了一栋与皇宫类似的宫殿,并将御用品中最好的送给董贤,自己则用次品。他为了与恋人生生世世在一起,还为董贤在自己的陵墓旁边修了一座冢茔。《汉书·董贤传》载,哀帝还曾开玩笑地对董贤说:“吾欲法尧禅舜,何如?” 吓得大臣们目瞪口呆。这种要“爱情”不要江山的恋情在历史上实为罕见。如此忠贞于爱情,国事当然糟得很,哀帝死后不到10年,王莽就篡位建立了新朝。

       市侩皇帝

       齐废帝东昏侯萧宝卷是赫赫有名的昏君,捕老鼠、睡懒觉、驱百姓、出游玩乐……各种怪行为都有,但他最有名的怪癖要算开店铺。

       《南齐书卷七·东昏侯》载,东昏侯“又于苑中立市,太官每日进酒肉杂肴,使宫人屠酤,潘妃为市令,帝为市魁,执罚,争者就潘妃决判。”陪他玩耍的人就有好几千,半个京城的百姓都吓得东奔西躲。《南史·齐本纪下》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又开渠立埭,躬自引船,埭上设店,坐而屠肉。”东昏侯与潘妃的怪癖行为在当时流传很广,有着这样一首民歌:“阅武堂,种杨柳,至尊屠肉,潘妃酤酒。”

       东昏侯作为堂堂的一国之君,却做着如此的市侩勾当,可见他的昏庸。他即位后仅两年,萧衍就起兵围困建康(今南京),一代市侩皇帝被部将杀死,年仅19岁。

       菩萨皇帝

       历史上有过“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宗、北周武帝、唐代武宗、五代周世宗)灭佛,但也有过梁武帝、武则天、唐中宗那样忠实的佛教信徒。其中以“皇帝菩萨”(大臣们在奏章中这样称呼)梁武帝萧衍最为突出。

       武帝大力倡导佛教,耗费巨资修建庙宇,当时全国有大小寺庙2846所,其中以大爱敬寺、智度寺、解脱寺、同泰寺规模最大。唐朝诗人杜牧曾感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他还写了大量的佛教著作,“虽万机多务,犹卷不掇手,燃烛侧立,常至戊夜。”且部头极大,其中《制旨大涅经讲疏》有10l 卷。同时,武帝还创立了儒佛道三教同源的理论,认为儒教、道教皆来源于佛教。还提出佛教徒不可以吃肉的戒律,以前佛教中无此规定,他根据《涅经》等上乘佛教的内容写了《断酒肉文》,从此,以身作则,过着苦行僧的日子:每日只吃一顿饭,不沾酒肉,住小殿暗室,一顶帽子戴了三年,一床被子盖了两年。武帝还曾三次舍身寺庙:大通元年(527年),他突然跑到同泰寺当奴隶,与众僧一起生活,后来被大臣“赎回”;两年后,又跑到佛庙里去了;太清元年(547年), 84岁的他第三次舍身寺院,且坚持呆了一个多月。三次“赎回”武帝花钱四亿。

       佛祖没有保佑这位忠实的信徒,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发动政变,攻克建康,菩萨皇帝被俘,后来被活活饿死。

       象棋皇帝

       “闷来时,取过象棋来下,要学作做士与象,得力当家。小卒儿向前行,休说回头话。须学车行直,莫似马行斜。若有他人阻隔了我恩情也,我就炮儿般一会子打。”(《桂枝儿·咏部八卷》)唐肃宗李亨热衷于象棋,却不学士象,不学卒车,偏偏学马行斜。

       上朝积祸加天宝之乱(也称安史之乱)。肃宗与爱妃张良娣拥兵西逃。逃命途中,他还念念不忘象棋,置堆积如山的军情战报而不理,与张氏整天下棋作乐。丞相李泌进言劝说:若不悬崖勒马,有重蹈“马嵬坡事件”(士兵哗变,杀杨国忠等人)的危险。肃宗仍毫无收敛,为了掩人耳目,命令太监将“金铜成形”的棋子换成 “干树鸡”雕成的木质棋子,这样,旁人就听不到他们下棋掷子时发出的声音了。人们称这种棋子为“宝应象棋”。文学作品中,东晋谢安、三国孔明、元末刘伯温都能“帷幄之中下棋,千里之外决胜”,肃宗好像也不示弱。

       史上死得最窝囊的,是东晋孝武帝司马矅。

       这位老哥跟大多数皇帝一样,沉迷于声色,成天搂着嫔妃喝酒。一次喝醉了,跟宠妃张贵人吵架,注意,是吵架,不是皇帝训斥妃子,而是皇帝和妃子你一句我一句对骂的吵架。最后司马同学给惹急了,甩出一句赌气的话:“俺不理你了!俺那么多妃子,俺找别人去!”说完,倒头呼呼大睡了。

       还在那儿清醒着的张贵人开始琢磨了,老家伙要不理我了?找别人去,那哪儿能行?!现在我这么年轻美貌,你就不理我了,那将来等我老了,还有好日子过啊?!越想越气,越想越不妙,最后,张女士一咬牙,一狠心,招来几个宫女,搬了几床大被子,三下五除二,把还在香甜睡梦中的司马同学给活活捂死了。

       可怜纯真的司马同学,为了小两口拌嘴的这么一句气话,丢了几辈子才修来的一条皇帝命。

       据说,史上死得最离奇的,是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景公姬。

       这老哥是真正掌握生杀大权的一代国君,上了年纪,多少有点老年病。晋国的一位算命先生,大概是活腻味了,跟国君说,您老咧,活不过今年吃新麦子的时候了,姬老先生一听当然不痛快了,到了当年新麦子下来的时候,把算命的招来,捧着饭碗说:你看,你说朕活不到吃新麦子,朕这就吃给你看!不过,你得先给朕死,谁叫你算得不准!说罢叫人把算命的推出去砍了。

       姬老头子端起饭碗,刚要吃,突然觉得肚子不舒服,跟左右说,不成,朕得先去上趟茅房,说着放下碗出去了。左右侍从左等右等,饭都凉了,还不见国君回来,咋回事呢?私下分头去找,宫里哪儿都找不到,最后,在茅房发现了姬老先生,原来掉进了粪坑里,已然薨了……

       后来有人赞扬说,姬老先生是第一个殉难于厕所的帝王……

       一向以文笔简洁有力著称的《左传》,仅用了一句话描写这一事件:“将食,涨,如厕,陷而卒”。

       不记得谁问过我了,什么叫傻缺?我说,好像就是傻冒加缺心眼儿吧。我觉着,以下两位可以竞争死得最傻缺的皇帝……

       一位是秦国的君王泰武王赢荡。其实这位国君多好的前途啊,17岁即位,年轻有为,秦国也国势鼎盛,诸侯皆惧。哪儿哪儿都好,就是有点傻缺,喜欢跟人家比力气,见什么都不服不吝,尤其看不得大玩意。23岁那年外出,看见人家洛阳的大鼎,较上劲了,听说姓孟的大力士能举起来,非说自己也能举起来,结果还真举起来了,可是没抗住,掉下来砸断了大腿,搁着当时医疗条件也差点,没过两天就死在洛阳了。

       另一位最傻缺奖的候选人,不是帝王,但是怎么说也是金枝玉叶呀,汉武帝的儿子,名头够响的吧,广陵王刘胥。这位刘同学也是好胚子,天生的身强体壮,勇力过人。可是您再能耐,也不能喜欢这么变态的活动吧。刘同学不爱金银美女,就喜欢跟狗熊打架。据说他在自己的封地里有一个很大的熊苑,里面豢养着棕熊,灰熊,黑熊,马来熊,白熊……总之,刘同学成天啥也不干,就琢磨着怎么跟熊掐架,还为此请了老师。隔三差五的,进熊苑去揪出一只熊来一顿胖揍,英雄啊!不过呢,英雄也有失手的时候,终于有一天,刘同学遇着厉害熊了,打着打着,被狗熊给挠死了……

       你说堂堂汉武帝,多英明天纵啊,怎么生这么个宝贝儿子……

       大家认为,赢同学和刘同学,谁更配得上最傻缺奖呢,俺比较心仪刘同学哦……

       嗯,故事讲到这里,我们也该总结总结了,学习历史嘛,就是要以史为鉴,我们学到了什么呢?我以为,有以下几点是我们今后一定要借鉴的:

       1.小两口吵架,不要说气话;

       2.算命的说点什么,还是要当真的;

       3.举重是危险运动,没受过专业训练,千万别尝试;

       4.人是掐不过野兽的,尤其是狗熊,不到生死关头,千万别逞能;

       5.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上厕所,尤其是去便便,可千万不能着急啊……

       娃娃皇帝

       开国皇帝取得了政权,登上了皇位。他是将政权、将天下江山视作他一人的私产的。私产决决不可转让给别人,这就是皇权的不可转让原则。他要占据这个职位到永久。因而皇位们都企求长生不老。但是当死亡仍不可避免地到来时,他们就只得将位传给自己最亲近、最相信的人――儿子。这就是皇位世袭制。即使皇子尚在幼年,甚至还在襁褓之中,也仍然由其继位。这样,中国历上就出现了许多娃娃皇帝。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共有29个娃娃皇帝。最早的是西汉昭帝,公元前86年登上皇位;最晚的是清代最后一个皇帝宣统,公元1909年做了皇帝。这其中年龄最小的首推东汉殇帝刘隆,他刚出生100天,就被拥立为皇帝。其他在10岁以下做皇帝的有:东汉的冲帝和东晋的穆帝2岁;北魏的孝文帝和清朝的宣统帝3 岁;清朝的光绪帝4岁;东晋的成帝、北魏的孝明帝、南宋的恭帝5岁;清朝的顺帝与同治帝6岁;后周的恭帝和元朝的宁宗7岁;西汉的昭帝、东汉的质帝、三国的吴废帝、清代的康熙帝等7人为8岁;西汉的平帝、东魏的孝静帝等4人为9岁;东汉的和帝与三国时的魏废帝等5人为10岁。至于在16岁以下称帝的则不胜枚举了。

       娃娃做皇帝,当然不能管理国家大事,总是由太后、外戚或权臣摄政。这些摄政者往往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揽权营私,玩弄娃娃皇帝于股掌之上,甚至任意废立诛杀,或取而代之。娃娃皇帝若能活到成年,为收回权力,又往往与摄政者展开死斗争,演成惨剧。这种政治闹剧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使皇宫充满了刀光剑影与血腥气。王莽鸩杀汉平帝与末帝、梁冀毒死汉质帝、康熙帝囚禁鳌拜等权臣以及慈禧太后残暴地处置光绪帝等,就是著名的事例。在统治者忙于争夺权力与血腥屠杀时,国家正常的政治经济活动往往中断,人民生活在痛苦与恐怖之中。

李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有哪些?

       战国:

       李牧(?—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汉族。战国时期赵国柏人(今邢台市隆尧县人),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官至赵国相,大将,受封赵国武安君。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李牧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秦国为主。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汉代:

       卫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他是西汉时期能征惯战,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率军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对士卒体恤较多,威信很高。

       霍去病(前140-前117),汉族,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的杰出军事家,是名将卫青的外甥,任大司马骠骑将军。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霍去病多次率军与匈奴交战,在他的带领下,匈奴被汉军杀得节节败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话。

       三国:

       关羽(?-220)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也对关羽的事迹多有描写,在《演义》中关羽被描写为“五虎大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另外,古代有地名关羽,但其确切位置不明

       北朝:

       独孤信(502-557),本名独孤如愿,鲜卑族人,中国古代著名美男之一,北周云中人,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官拜大司马,进封卫国公。史称其“美容仪,善骑射”。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分别是北周、隋、唐的皇后。

       斛律光(515~572) 中国北齐名将。字明月,朔州(今山西朔县)人,高车族。出身将门。初任都督,善骑射,号称“落雕都督”。后拜大将军、太傅、右丞相、左丞相。他骁勇善战,在与北周近20年的争战中,多次指挥作战,均获胜利。他治军严明,身先士卒,不营私利,为部下所敬重

       刘武周,生年不详,卒于唐武德五年(622年)。祖籍河间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迁居马邑(今山西朔州)。在隋末群雄竞起的纷乱形势中,刘武周率先起兵,依附突厥,图谋帝业,进而“率军南向以争天下”,占据了有充足食粮和库绢的晋阳,攻陷河东大部地区,威逼关中。但是,在当时人心厌乱思定,天下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情况下,刘武周“军无蓄积,以虏掠为资”,在并汾一带没有取得地主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建立起巩固的统治基础;加之他的对手又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李世民,这就决定了他必然败亡的定局。

       唐朝:

       尉迟恭(585—658)字敬德,汉族,朔州鄯阳(今山西朔城区)人。中国唐朝名将,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赠司徒兼并州都督,谥忠武,赐陪葬昭陵。传说其面如黑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尉迟敬德与秦叔宝(秦琼)是“门神”的原型。

       薛礼(614-683年3月24日),汉族,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城东十里之遥的修村),字仁贵,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随唐太宗李世民创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诸方面在军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勋。

       张巡,(708年--757年),汉族,唐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一说唐南阳邓州人,(关于张巡籍贯,《旧唐书》本传载为蒲州河东,《新唐书》本传载为邓州南阳,《旧唐书》早出,应以为准。后人也多采《旧唐书》所载,如《全唐诗》、乐史《太平环宇记》即是)他生于唐中宗景龙二年( 708年),卒于唐肃宗至德二载( 757年)。据说死后被追封为“通真三太子”。

       五代:

       李筠,生年未详,卒于北宋太相建隆元年( 960年),初名荣,避周世宗讳,改名筠,并州太原(今太原市)人,五代时后周大将。

       折从阮,五代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出于羌族折掘氏,初名从远,后因避后汉高祖的旧名而改,字可久,生于唐大顺二年(891年),卒于后周显德二年(755年)。主要功绩是抵御契丹入侵,戍守边境。

       宋代:

       王全斌(908年~976年),五代至北宋初将领,太原人。曾在后唐、后晋、后周为将。宋建立,参加平叛将李筠、攻北汉之战,功升安国军节度使。公元964年宋攻后蜀,他为西川行营凤州路都部署,率军3万克兴州(陕西略阳),乘胜连拔二十余寨。蜀军烧毁栈道,阻之。他纳部将建议,修栈道,与副将崔彦进分进合击,大败蜀军,克利州(四川广元),获粮八十万斛。次年蜀军退保北部门户剑门(四川剑阁东北),凭险固守。他率主力进逼剑门,命部将史延德迂回故后,两面夹击,剑门破,歼蜀军万余人,擒其帅王昭远等。兵至魏城(四川绵阳东北),蜀主孟昶遣使投降,后蜀亡。他入成都后,纵兵掳掠,残杀无辜,激起蜀中军民反抗,降为崇义军节度观察留后。976年复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年病逝

       呼延赞,生年不详,卒于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并州太原(今属山西)人。北宋军事将领。

       杨家将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北宋汾州西河人,人称“面涅将军”。狄青生前,被视为朝廷的眼中钉,必欲拔之而后快,他含冤而死,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帝发哀,赠中令,谥武襄”。其事迹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及动画片。

       慕容延钊,字化龙,生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或贞明二年(916年),卒于北宋乾德元年(964年),太原(分属山西)人,北宋初军事将领。

       清代:

       任举(1703-1748),清代将领。字汉冲,大同人。雍正甲辰武进士,历官重庆镇总兵,随征金川阵亡。赠都督同知,谥勇烈。《清史稿》中有《任举传》。生前著有《任勇烈诗集》。

       1、源出嬴姓说

       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先为理氏,后为李氏。 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

       2、李树图腾说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 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 并以李树为神树, 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 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 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 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3、源出姬姓

       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

       4、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 。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

扩展资料:

       李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李姓在西南、华北是最常见的姓氏。李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南、四川南部、豫冀鲁晋大部、甘肃中部、吉黑大部,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图面积的18%,大约30%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

       陕甘宁蒙大部、川东、重庆、黔湘鄂、桂粤大部、苏皖北部、山东东部、辽宁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6.6%—8.8%,约占了国图面积的36%,大约51%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

       百度百科-李姓

       好了,今天关于“北齐帝业”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北齐帝业”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The End